广东探路改革“深水区”:审批改革曾吵架8个月

23.06.2014  12:26

中国改革看广东。

36年前,广东得改革风气之先,“摸着石头过河”,冲在发展前沿。

今天,改革进入水流湍急的深水区,上有中央期待,内有结构掣肘,后有追者逼近,广东如何“化危为机”,如何继续当好先行地、试验区,如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

岭南6月,看改革攻坚。

深水区”之困

增强自身“造血机能”,破解“两个广东”现象

提到广东,第一印象往往是“”。

经济总量连续25年排名全国第一。2013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达62163.97亿元,突破1万亿美元,占全国GDP的1/8,就是在世界国家和地区经济排名中也名列前茅。

但是,“”的背后,广东面临改革“深水区”的困惑。

作为第一经济大省,“两个广东”现象仍待破解。去年,珠三角9个地市的经济总量占广东地区生产总值八成,粤东西北12个地市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在全国平均线下。全省还有3383个贫困村。

作为第一外贸大省,外向型经济既是特色也成掣肘。2013年,广东外贸依存度为108.7%,虽延续2008年以来持续下降态势,但同比仅回落0.3个百分点。

作为第一人口大省,劳动密集型产业引来庞大的流动人口,人口红利成为广东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第一人口大省的速成,也让广东人口压力日增,环境资源矛盾日益突出。

作为改革开放大省,广东一直先行先试。但“好改的改革”都改得差不多了,剩下“难啃的骨头”如何释放改革红利?

新一轮改革,是“深水区”的改革,必须攻坚克难,爬坡越坎。在广东采访,听到最多的是“不改不行”的决心和信心,谈到最多的是“怎样创新”的思考和努力。

贫广东”如何加快发展、绿色发展?河源市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李衍楠给出自己的答案。

11年间,高新区从零起步,目前已有200家企业、300亿元产值。“靠山吃山不行,靠转移支付不行,光靠帮扶也不行,要靠改革增强自身‘造血机能’。”李衍楠说。

1992年选择广东创业,柴国生看中这里为民营经济提供的良好环境。如今,他已拥有了一家上市公司——广东雪莱特光电科技。

在柴国生看来,“市场经济最大的好处就是企业有脚,会选择最合适的路。深化改革创造‘环境优势’,是未来一个地区吸引企业投资、释放市场活力最核心的竞争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让靠外贸起家的东莞厚街镇损失惨重……当地一批企业痛定思痛转向国内市场,政府也积极扶持企业由贴牌代工转向自营品牌。转型意味着阵痛,最艰难时厚街全镇有逾百万平方米的厂房空置,上百家粗放型外企关停。

今天的厚街有名牌名标52个,获得专利授权万余个。2013年东莞实现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8%,为“十二五”以来最高增速。“转型要付出代价,但不转型就没有出路。”东莞市中小企业管理局副局长袁绍贤说。

深水区”的改革,要靠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广东必须抓住的重大历史机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态度明确而坚决:解决当前经济社会面临的矛盾,破解当前发展遇到的难题,依然要靠深化改革。能否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对广东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硬骨头”之难

保留前置审批13项,前置改后置审批108项,压减率达89%以上

吵了8个月架之后,广州市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办的张茂海处长和同事们终于实现工商部门和市区两级共308个许可审批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实现近100个审批事项由前置变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