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得改一改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以健康、语言、社会、科学与艺术教育为主,为幼儿的近期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幼儿教育工作者对于什么是健康、语言、科学与艺术教育,比较好理解,对于什么是社会教育,一般难以理解清楚,因为“社会”的涵盖面太广泛了。因此,现在的幼儿园教育对于语文、数学、音乐、体育与美术教育,甚至英语教育都很重视,社会教育课则很少开设,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明显。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是当前幼儿园教育的通病,已有很多教育工作者指出这种倾向容易导致儿童过早地产生厌学情绪等不良后果,但由于受到一些家长“不能输在起跑线”等思想的影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不但没有改变,反而得到不断强化。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需要增加体验式课程教学,而这恰恰又是社会教育的主要形式。
从教育本质来看,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在于为儿童“社会化”服务,让儿童由“生物人”变成“社会人”,为初步迈入社会做准备,而不是仅仅为读小学做准备。现在的城市儿童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里过着皇帝般的生活,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与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都较差。年轻的家长对于如何正确教育子女并没有好的办法,这时幼儿园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如果幼儿园只重视认字、算数与英语教育,但缺乏起码的个人生活自理能力与初步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对于家长来说也是负担,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笔者相信,如果孩子们幼儿园毕业时,就拥有较全面的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初步的社会生活能力,这比多认识几个字,多背几个英文单词,更令年轻的家长们满意与欣喜。
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是培养儿童独立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包括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初步的社会生活能力,以及良好的待人接物习惯等。
幼儿园教育方式应当以游戏与实践体验为主,要多带孩子们走出幼儿园接触社会,在接触社会中增加社会生活自理能力。从国外幼儿园教学内容来看,很多学习内容都是以体验式教学为主,在中国幼儿园老师与孩子家长看来,就是以玩乐为主,很少教幼儿识字与算术。这种玩乐式体验教学还不是完全在幼儿园内进行,而是把孩子们带出校园,到广阔的社会课堂中进行体验。
美国、日本等国家幼儿园每周至少安排两次外出实践。那种把孩子集中起来学习语言、科学、艺术的课堂教学也比较少,实际上,这些学习内容也是可以结合外出实践来进行,如参观动物园、博物馆、科学馆、艺术馆等,就可以与学习语言、科学与艺术等相结合。幼儿园不需要配备科学类实验室,但要配备“生活类实验室”,如配备可供孩子操作的厨房、洗衣池等,供孩子自己动手做饭、做菜、洗碗、洗衣服等,针对儿童的特点,做饭、做菜要选择做些简单的饭菜,短时间内不能掌握,要长时间训练。至于独立穿衣与脱衣能力,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训练。
社会生活能力则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学习,仅靠在幼儿园内讲解、做游戏或模拟练习还是不够的,必须在实践中掌握。如安全出行教育,包括了解基本的交通法规,如何安全过马路,如何乘坐公交巴士、地铁等。步行要走人行道,要靠右行走,来左去右,上下车、乘坐电梯时也要遵守这个规则,如果人多,还要学会排队,按先来后到次序上车。购物训练,要认得货币,要知道父母给的钱是通过劳动换来的,要根据自己需要来购物等;其他,如到医院看病,到图书馆看书、借书等程序与规则,也是可以带孩子们去体验了解。这种以参观体验式教学主,可以有效防止孩子过早产生的厌学情绪,也有利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乐于参加集体活动,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没有配套具体可操作的文本,本意是让幼儿教育工作者发挥自己的个性,不要受条条框框约束,但考虑到基层教育部门在执行时会有理解上偏差,笔者认为有关“社会教育”部分还需要进一步细化,要变得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这样对于幼儿园教育才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也能有助于扭转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倾向。
(福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