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援藏20年综述之三:创新,让援藏更有效率

29.08.2014  13:36

        在林芝,位于尼洋河畔的尼洋阁,是西藏第一座阁楼。阁楼设有藏东南文化遗产博物馆,2010年开馆以来接待了三四十万人次游客,已成为传承和发扬藏东南文化的重要基地。

        馆长罗布告诉记者,福建省第四批援藏工作队投入1040万元,于2006年9月建成尼洋阁。随后,第五批援藏队完成实物、文字和图片征集,以及装修、布展等;第六批援藏队则投入500万元修建了道路和停车场等配套设施。

        尼洋阁的发展,一步接着一步。而福建援藏工作,除了力度上的延续,更表现为方式上的创新。

        援助方式有两大不同

        “把钱花在群众身上,我们心安。”一位援藏干部如是说。

        初夏时分,走进位于318国道上的西藏林芝工布江达县阿沛新村,一排排两层藏式楼房格外气派。

        “我们打算成立旅游公司,让39户村民共同参加投票,选举旅游公司的带头人。”阿沛村村支书介绍说。

        工布江达县委书记张朝阳说,县里将与村里一起努力,把阿沛村打造成旅游业示范村,既发展集体经济,又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他告诉记者,在未来两年里,泉州市第七批援藏工作队将投入资金6157万元,其中,80%以上的资金将倾斜到农牧区,用于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是援藏工作始终不变的重点。但福建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在援助方式上与以往有两大不同:一是通过全面推进小康村建设,以整治村容村貌、美化生活环境、丰富精神生活为重点,让农牧民住上新房,住进新村;二是增强“造血”能力,通过大力发展当地农牧产业,完善农村生产设施,推动农牧区旅游、商贸业发展,逐步实现农、林、牧产品从初级加工到精深细加工的升级,带动农牧民增收。

        第七批援藏工作将向基层和农牧区倾斜,62个项目中有40多个项目是民生方面的项目。

        打造不撤离的工作队

        “前六批援藏队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福建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李海波说,第七批援藏队将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助推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

        产业发展方面,拟实施林芝地区招商引资商业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地区宣传推介、米林县城特色旅游小镇风貌建设、米林县藏医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及基地建设等重点项目。

        第七批援藏队还将进一步强化资金、项目与智力的融合,突出援藏项目的高科技含量,援建代表林芝特色的高原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优质果苗良种繁育、藏医药产业园、千年核桃旅游景区等项目,推动林芝本地特色农产品走上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发展之路。

        针对林芝地区创新创业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第七批援藏队安排了1030万元人才培训专项援藏资金。此外,在现有专技人员基础上,从福建引进101名急需专业技术人才,扩大专技援藏规模,强化帮扶力度,增强技术援藏效果;充分利用闽藏项目合作机会,积极开展对本地专技人员的技能培训和赴闽交流学习,为林芝地区打造一支不撤离的专技工作队。

        发挥资金的杠杆作用

        “援藏不是简单地送钱送物,而是要通过创新,推动行政主导与市场援藏、社会援藏相融合,发挥援藏资金的杠杆作用。”李海波这样解读当前援藏工作的思路。

        在尼洋阁对面,记者看到,一块近两百亩的土地已经完成平整,即将进入施工阶段。

        “一年半以后,这里将建成一个集旅游、购物、文化、商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中央商务区。”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是第七批援藏队根据林芝地区的要求引进,拟打造成林芝地标式商圈,成为当地经济长期发展的推进器。

      得一提的是,该项目总投资共13亿元,其中援藏资金3000万元。以3000万元撬动逾12亿元的社会资本,这也标志着我省援藏工作正在从单一的以行政主导逐渐向行政主导与市场援藏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李海波告诉记者,20年来,除了援藏资金,援藏队通过市场招商引资20亿元以上,达到了四两拨千斤效果。下一步,援藏将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注重民生、注重“造血”、注重实效、注重特色,让援藏工作更有效率,推动内地与西藏的交流和融合,增强血浓于水的兄弟情,让边疆更稳固。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
军地领导在福州检查指导征兵体检工作
  8月3日,副省长、省征兵领导小组副组长王金福,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