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 我国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日前正式印发。作为“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促进公共服务发展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文件,《规划》明确,到2025年,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多元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基本形成,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十四五’时期,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推动提升均等化水平,让各地享有的服务水平差距明显缩小。要积极推动政府、社会、市场多元参与,围绕托育、学前教育、县域普通高中、养老、医疗、住房等六大领域,快速增加人民群众负担得起的普惠性服务供给,供需矛盾明显缓解。”1月11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说。
《规划》将整个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基本与非基本进行分类,以政府在服务供给上的不同权责作为逻辑主线,系统谋划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和文体服务保障九个领域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设计22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7项,预期性指标15项。
根据《规划》,到2025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目标人群全覆盖、服务全达标、投入有保障,地区、城乡、人群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距明显缩小,实现均等享有、便利可及。
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加大县中教师补充力度
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公共服务,是《规划》明确部署的重点任务之一。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在城镇新增人口、流动人口集中地区和农村地区新建、改扩建一批幼儿园,加强城镇小区配套管理,加快补齐普惠性资源短板,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到2025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十三五”时期,全国96.8%的县(区)实现基本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十四五”时期将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
“推动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实现教育资源按实际服务人口规模配置,指导各地完善义务教育学位配置标准,保障足够的公办学校学位供给。”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负责人晁桂明说。
县域普通高中,整体质量将大力提升。一方面,要强化源头治理,加强省级招生工作统筹,坚决遏制优质生源过度流失。严禁发达地区、城区学校到薄弱地区、县中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另一方面,要强化基础能力建设。
“教育部将依托相关部属高校托管100所县中,组织东部发达地区面向西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对口帮扶。”晁桂明介绍,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将进一步加大县中教师补充力度,健全县中教师激励机制。中高级教师岗位设置适当向县中倾斜,合理核定县中绩效工资总量,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向优秀人才倾斜。
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每千人口有望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5个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是全社会关心的民生问题。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负责人李邦华介绍,《规划》中涉及养老服务的篇幅比“十三五”时期的规划大幅增加,积极回应了老龄化社会对公共服务的新挑战和新需求。
《规划》强调政府要承担供给的主要责任,加强公办养老机构建设,落实新建城区、居住(小)区按照人均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稳步提高护理型床位占比。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达标工程。逐步提高老年人的福利水平,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普惠性养老服务,《规划》强调政府要支持增加供给,推动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大力发展政府扶得起、村里办得起、农民用得上、服务可持续的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养老设施。鼓励民间资本对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后用于养老服务。
李邦华表示,民政部将重点推进建立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尤其是研究制定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进一步加快兜底性、普惠性养老服务的发展和制度设计,重点加强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的服务和保障,创新居家社区机构的养老服务模式,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
保障儿童幼有所育、病有所医,关乎儿童健康、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和民族未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司长宋莉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加强儿童重大疾病防治,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目前,我国儿童健康状况不断改善,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至5.4‰和7.5‰,儿童健康核心指标优于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十四五”时期,将补齐儿童健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短板,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
医疗保健方面,将进一步增加服务供给,强化儿童保健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基层儿童保健医师专业服务水平。将继续推进包括0—6岁儿童健康管理、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服务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
普惠托育方面,各地将大力发展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安全、方便、可及的普惠性托育服务,强化婴幼儿托育服务规范化管理,加强婴幼儿早期发展与健康管理人才培养,到2025年,努力实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托育服务新需求。
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预计可帮1300万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40个重点城市2021年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93.6万套(间),预计可帮助200多万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2019至2021年,全国累计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4万个、惠及居民2000多万户。全面实施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以来,全国790万户、2568万贫困群众的危房得到改造。
当前,人口净流入量大、房价高的城市,新市民、青年人住房比较困难,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保障司负责人潘伟介绍,“十四五”时期,将加大金融、土地、公共服务等政策支持力度,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分别计划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40万、47万、60万和40万套(间),均占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45%左右,40个重点城市初步计划新增650万套(间),预计可帮助1300万新市民、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40个重点城市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占新增住房供应总量的比例约为26%。
旧房改造也是群众关心的话题。在城镇,针对老旧小区居民的住房改善需求,“十四五”时期加快形成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政策机制,将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约21.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在农村,将持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对符合条件的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做到应保尽保。
提高城镇居民居住水平,住房公积金制度发挥重要作用。截至去年底,全国住房公积金实缴人数超过1.5亿人,累计支持2200多万人提取用于租房,发放贷款帮助6000多万人购房。潘伟介绍,“十四五”时期,将多种手段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让更多就业群体享受住房公积金服务;优化使用政策,支持缴存人租购并举,解决基本住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