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福建工程学院2项成果荣获2013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奖

21.05.2014  22:31

 

          2月10日上午,省委、省政府在福州隆重举行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为我省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省领导尤权、苏树林、于伟国、刘群英、洪捷序、陈绍军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大会由省委副书记于伟国主持,副省长洪捷序宣读了有关表彰决定。福建工程学院王乾廷教授课题组和江吉彬教授课题组的科技成果分别荣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           会上,省委书记尤权向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得者颁发奖励证书,对他们表示祝贺。随后尤权、苏树林等省领导为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专利奖我省获奖代表,2013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省专利奖特等奖、一等奖获奖者和获奖项目颁奖。

          苏树林在讲话中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体获奖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向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关心支持我省科技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敬意。(科研处供稿,宣传部编辑)

获奖项目简介:

 

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汽车玻璃塑料包边精密高品质成型关键技术及应用           随着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能和舒适性能需求日益提高,对汽车玻璃的品质提出更高要求。塑料包边玻璃使玻璃与车体紧密地结合,提高密封性,降噪隔尘防水、同时增强美观,从而成为汽车安全玻璃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类型。平均每辆汽车上都要用到2.5片以上的包边玻璃,2012年,全球汽车安全玻璃市场容量已达620亿元,包边玻璃占150亿元。包边玻璃的技术难度大,附加值高,其生产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并对我国实行全方位的技术封锁。           福建工程学院和福耀集团经过多年的产学研合作攻关,成功研发了塑料包边玻璃的材料、工艺、模具等相关主要技术,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壁垒,实现了包边玻璃的批量生产。但是,2007年前,福耀集团制造的塑料包边玻璃主要面向中低端车型,其品质还难以满足各高端车型的需求,因此急需突破技术瓶颈,自主创新研发精密高品质汽车塑料包边玻璃成型制造技术,实现产业化。           本项目紧抓精密高品质汽车塑料包边玻璃制造的核心技术问题,取得如下重要创新成果:           (1)自主研发了玻璃柔性定位夹紧的技术和装置。针对传统包边注塑中采用真空吸盘而无法精准定位夹紧玻璃的难题,创新地设计开发双囊强磁柔性夹持技术,突破处于“悬空”状态的自由曲面玻璃精准定位和可靠夹紧难题,保证玻璃不压碎,不移动,不变形,不划伤,满足包边精密注塑成型的要求。           (2)发明了精密包边成型的流道设计方法。创新地提出“变间隙分布”设计原理,建立了窄长受限空间内注塑的流道设计方法,解决了包边注塑不均匀、不饱满、缺陷多、废品率高的难题,实现了高品质塑料包边的精密成型。           (3)创新设计“控制熔体粘弹体的流动场分布”的包边注射成型技术和工艺,突破了脆硬玻璃材料和柔软塑料的包边注塑异质粘合难题,满足了塑料包边玻璃对撕裂强度、玻璃与包边材料间粘结力、最大承受载荷的精密高品质要求。           (4)将所研究开发的精密高品质包边玻璃制造设备、材料、工艺系列技术应用于福耀集团,实施产业化,生产的包边玻璃达到欧盟ECE R43、美国ANSI Z26.1-1996的汽车塑料包边玻璃优质产品要求。           本项目创新成果已申请专利11项,获授权7项,分别在玻璃定位夹紧技术、流道设计技术、新型包边成型工艺等精密高品质包边玻璃制造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了全方位的突破。整体技术自2009年起在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应用,生产的包边玻璃达到欧盟、美国、日本等汽车安全玻璃优质产品要求,取得了世界八大汽车厂商的认证,不仅为路虎、宝马、奔驰等一线品牌汽车配套,而且实现了向汽车生产主机厂配套高档汽车包边玻璃,形成高附加值玻璃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近三年来,福耀集团包边玻璃新增产值超12亿元,利税2.5亿元,创汇超过1亿美元,节约成本3000多万元。项目开展中,还参与起草《汽车玻璃零配件安装要求》等多项国家行业标准,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静液压行驶驱动系统在工程机械中的产业化应用           “静液压行驶驱动系统在工程机械中的产业化应用”属于“液压、液力传动技术”领域,是福建工程学院、厦门大学、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厦工重工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科技成果,来源于行业发展与市场需求,受福建省重大科技专项专题(2008HZ0002-1)、厦门市重点产学研项目(厦经投[2009]233号)、福建省重点引智项目(SZ2008034)等的支持。该成果突破了在工程机械上应用静液压系统的关键技术问题,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论文12篇,其中被EI收录8篇。该项目的技术成果从2009年起陆续开始投产应用,已在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厦工重工有限公司等企业中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累计新增销售额30617万元,新增利润1458万元,新增税金1153万元。           静液压驱动技术在工程机械中有巨大的应用价值,但其在国内应用同国外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主要技术难点在于:该技术在国外研究与应用早于我国,通过专利等手段筑构多重技术保护壁垒;静液压驱动系统组成元件多、接口复杂、相互间存在耦合,多接口参数间优化匹配复杂;工程机械作业环境恶劣、工况复杂,要求系统能适应各种状况,且具有高可靠性;环境保护、节约资源,以及国外绿色贸易壁垒,要求废旧机电产品的高效再利用研究。本成果的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包括:           第一,提出基于知识驱动的产品平台创新和演进模式,开展创新设计体系和技术方法研究,开发基于专利分析的产品创新设计系统,为集成应用现有专利技术实施产品创新、突破国外专利技术壁垒提供技术平台。           第二,建立静液压驱动系统的多参数优化匹配模型,通过自主研发的静液压驱动系统实验台进行半物理仿真,实施模型有效性验证,为系统集成、元件的匹配选型提供设计方法。           第三,在国内首次研发静液压驱动设计与仿真优化系统,构建静液压系统的标准化设计流程、计算模型和方法,实现计算机辅助静液压驱动系统设计。           第四,开展静液压系统健康检测技术研究,通过监测数据的特征分析揭示故障固有特性,开发在线健康检测和故障诊断系统,实现对静液压驱动系统的动态性能趋势分析和故障预测,提高系统应用的可靠性。           第五,开发静液压行驶驱动、作业驱动等工程机械用模块化系列功能部件产品,实现在环卫用车、矿车等工程机械上的产业化应用;基于项目成果转化的静液压装载机和全液压清扫车,整机技术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打破国外相关产品在我国的垄断。           第六,开展再制造评价模型和再制造回收方法研究,对静液压泵、阀进行再制造实践,解决静液压元件的回收和资源再利用问题,也为突破国外绿色贸易壁垒,实现我国工程机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技术支持。           本成果技术先进、经济适用,为工程机械的主机产品实现整机性能提升、节能减排,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为静液压技术在我国工程机械中的推广应用铺平了道路,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和巨大的潜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