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 媒体看气象】风拂海峡 潮涌两岸

27.11.2018  21:51

  福建,地处东海之滨,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

  台湾,一水之隔于福建,与祖国大陆血脉相连。

  曾几何时,浅浅的一湾海峡横亘在兄弟骨肉间,令人难以逾越。是改革开放的春风,让两岸关系的冰河悄然解冻,让靠近彼此的夙愿变成现实。

  肩扛两岸交流“试验田”“先行者”的历史担当,福建先行先试的脚步从未停歇。如今,这里已不仅仅是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省份,更发展为两岸经贸合作的热土、民间交流最活跃的前沿、同胞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窗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岸一家亲”理念,正成为两岸发展主旋律,高扬在海峡之上。

  浩浩大潮中,有一股涓流,来自闽台气象。

   同根

  “两岸同胞同祖同根,血脉相连,文化相通,没有任何理由不携手发展、融合发展。”——习近平2014年11月3日在福建调研时指出。

  福建是80%台湾同胞的祖籍地。一样的耕海牧渔,一样的舌尖滋味,一样的闽南歌谣……闽台两岸百姓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看似平凡,却皆映照出对根脉的共同传承。

  闽台两岸的“气缘”,亦同样亲近。

  “福建与台湾在天气气候方面互为上下游,可谓唇齿相依。”福建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潘敖大介绍,两地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共同面临着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的考验。从每年自东向西移动的台风来看,台湾是福建的上游和屏障;而在梅雨时节,台湾80%左右的暴雨则经福建发展而来。

  正因如此,两岸之间气象领域的交流,更易穿透阴云、相互碰触——

  “祝同胞们晚安。”那是改革开放之前的1972年8月14日晚,当得知第9号强台风即将影响台湾,周恩来总理当即要求把预报告知台湾同胞。在亲自审定气象部门对台广播的首份台风警报稿件后,他一笔一画地把这句晚安祝福加在了文末。

  彼时的海峡两岸,坚冰重重。但“一家人”的天然联结,让人不由地惦念对岸同胞在台风天里的安危。这份通过电波传递的天气预报,送去了祖国的关切,更拉开了大陆向台湾发布台风、大风警报的序幕。

  两岸气象交流率先迈出的这“一小步”,比1987年两岸之门正式开启的历史性时刻,早了15年之久。也正是在那段关键时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气象界的两岸交流从单向到双向,从互赠刊物、电话联系到人员互访,突破了一个又一个“从无到有”——

  1983年,福建省气象局向台湾气象界发出倡议信,呼吁双方“通气”,进行气象科技交流。这是闽台气象界的首次书信沟通。

  在1989年9月台风影响期间,台北广播公司先后4次致电福建省气象台,主动提供台风最新动态。首次“热线”交换的气象信息,为两岸防灾提供了准确依据。

  1993年,时任台湾气象学会理事长、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陈泰然率队访问大陆,成为台湾气象界首位应邀正式访问的学者;一年之后,时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陶诗言率团赴台北参加学术研讨,大陆气象同行第一次踏上台湾土地,双向交流由此开启。

  ……

  这种先行之态,被时任福建省委书记誉为“未三通,先通气”。回望一个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不难发现,始终贯穿其中的,是两岸命运与共的双向需求,是闽台同祖同源的天然纽带。

  这一结论,从台湾气象学者初访大陆时的所思所想中,亦能找到印证——

  祖籍福州的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周仲岛,在1993年首次随团到访福建省气象局。彼时正值台湾气象现代化建设初现成效的“黄金期”,与之相比,福建气象部门环境、技术、设备都相对落后。亲眼所见的发展落差让周仲岛诧异不已,他告诉自己:“必须要为家乡做点什么。”从那以后,他积极投身两岸气象交流,至今已有25年。

  割舍不断的骨肉亲情,冲开了两岸交流的闸门。而这闸门一经打开,同胞往来的热潮就奔流不息。

   互融

 “希望两岸双方共同努力,排除干扰,为扩大和深化两岸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领域交流合作采取更多积极措施。”——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一行时表示。

  2001年,“小三通”破冰;2008年,“大三通”实现。

  2009年,如今已是两岸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人数最多的民间交流平台——海峡论坛,第一次在福建省厦门市举办。

  也是在那一年,在两岸各领域日渐热络的交流中,闽台气象界的“你来我往”迅速升温。短短一年内,两岸气象人士尝试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两岸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交换,首次开展两岸汛期联合观测试验,甚至在当年热带风暴“莲花”影响期间首次面对面会商研判……

  两岸气象的专注点虽有差异,却巧妙互补。台湾气象界善于在中小尺度天气系统领域精耕细作,大陆则在大尺度天气系统乃至全球气候变迁研究上积淀深厚。“双方走得越近,深度交流合作的愿望就越迫切。”潘敖大说。

  这样的愿望,逐渐有了制度力量的守护——

  2011年,中国气象局与福建省人民政府签署第一份省部合作协议,海峡两岸气象科技交流与合作纳入其中。2012年,海峡论坛首次以分论坛的形式有规模地组织气象交流。这意味着,在盛会托举下,两岸气象界从此有了郑重的“节日约定”。

  从那以后,每年6月凤凰花开时,两岸气象等领域的专家、青年和基层代表相聚厦门。登台入闽台风灾情与防御、福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台湾洪水预报系统和气象资料应用的演进……细数大家历年的讨论热点,不论是科研还是业务,“深化气象交流,惠泽两岸民生”的鲜明主题始终不变,“海峡两岸民生气象论坛”的品牌越打越响。2012年以来,两岸逾1000人次参与其中。

  闽台气象交流的触角,则从这一年一度的“嘉年华”出发,延伸到了更深广的层次。从组建海峡气象开放实验室,到联合台湾气象专家开展研究,再到共同培养气象人才,如今的气象交流与融合,正如闽南人“泡工夫茶、煲佛跳墙”的日常生活一般,细水长流——

  在台湾大学校园里,有一个特殊的身影:早出晚归,却鲜少出现在课堂中,而是常常泡在办公室“搞研究”。他是厦门市气象台的预报员郑辉。从2012年开始,福建选送优秀预报员到台湾学习,郑辉是其中之一。而他在台湾大学的“导师”,正是当年那位感叹“必须要为家乡做点什么”的台湾学者周仲岛。

  交流期间,郑辉用两岸气象资料研究台风时发现,台湾地形导致的次生低压,直接影响着福建沿海的风雨分布——一个个令人直叹“原来如此”、启迪业务的小发现,让郑辉兴奋,也更珍惜学习机会。去年,他结束交流后编写的双偏振雷达基数据分析软件,已投入应用;今年,带着“实现单雷达风场反演应用”的目标,他再次申请来到台湾。

  越来越多像郑辉一样的青年,正稳稳握住两岸气象交流的接力棒。今年,福建首次举办两岸青年生态与气候交流会,参与其中的大多数台湾青年,都是第一次来大陆。能力提升班、气象诗词大会、体验式考察……如火如荼的交流中,一个“不来不知道,一来真奇妙”的大陆,正走进更多台湾青年心间。两岸的互融发展,亦锁定了生机勃勃的希望与未来。

   广惠  

  “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

  21海里,1小时航程。这是泉州石井港到台湾金门岛的距离。2006年开通的泉金客运航线,让旅客往返两岸多了条“黄金通道”。

  “以前人流量小,偶尔会空船航行;现在船上总是满满的,今年客运量还创了历史新高。”船长汪文林说。泉金航线的变迁,刻录着两岸往来的鲜活印记。

  然而,受“狭管效应”影响,航线沿途多大风大浪。客船的航行安全,引起两岸气象界关注。在福建气象部门与台湾大学的合作研究中,台湾海峡海上航运气象灾害等级、海区大风浪条件下船舶不同风险等级标准、航行气象服务敏感指标等制定出台,成为海事部门批准通航的直接依据。

  “气象与百姓生活、经济社会运行密切相关,闽台气象的交流融合发展,终要在广惠两岸同胞、提升‘获得感’中找到价值归宿。”潘敖大说。

  事实上,在两岸气象交流、省部合作、重点规划建设的一系列带动下,面向台湾海峡的气象服务能力建设一直是福建发展气象现代化的重点。如今,由自动气象站、天气雷达、卫星直收站、海洋浮标及风廓线雷达组成的海陆空气象监测网已然形成,精细化网格预报精准捕捉大风、海雾、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一张覆盖福建沿海及台湾海峡的防灾减灾气象服务网络,越织越密。

  而放眼闽台,一个个气象服务惠及两岸同胞的暖心故事,不断上演——

  在厦门市气象台,翻开预报员的值班任务记录单,金门11时、17时天气预报清晰在列,每天发布金门天气预报已成为日常。两地仅10公里之隔,负责防灾减灾的金门消防局,对来自厦门的预报意见格外重视。尤其是台风来临时,两单位实时开展的视频会商,成为金门部署防灾力量的有效参考。

  在闽台之间广阔的海洋牧场上,通过海峡之声广播传递的渔业气象预报,是两岸渔民的“随身之友”。“遇到大风等天气时,经常有渔民打热线电话,或询问实时海况、或请求放慢语速播报天气。”海峡之声主持人张玥说。目前,预报区域可涵盖七大渔场,覆盖海峡以东600公里。

  在漳州诏安,出身农业世家的台商陈清淇看准了大陆热带水果市场,于2008年创建大铺山现代农场。由于对大陆气候不熟悉,创业之初的他在两次低温寒害中损失惨重。漳州气象部门及时跟进,不仅对果园开展针对性监测,还研发了本地的火龙果寒冻害指标。时隔几年再遇寒潮,陈清淇在气象部门指导下预防得当,损失程度降到了最低。

  ……

  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崭新的宏伟蓝图。大陆不断出台最新对台优惠政策,发展吸引力与日俱增。台湾最新民调显示,台湾青年赴大陆就读、就业的意愿,较党的十九大之前翻倍增长。

  对于渴求人才的福建气象部门来说,这是一大喜讯。“我们将尝试引进台湾优秀青年人才到气象部门就业,为事业发展注入更新鲜血液。”潘敖大充满期待。

  “历史不能选择,但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秉持“两岸一家亲”的如炬信念,闽台气象在交流融合中共同进步,未来可期;两岸同胞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景可盼!(中国气象报记者 贾静淅 汤珺琳 通讯员谢玉丽 吴远志 林冬璇)

  

两岸专家聚首厦门探讨眼科病前沿课题
  新华社厦门12月1日电(记者 付敏)1日,新华
两岸专家聚首厦门探讨眼科病前沿课题
  新华社厦门12月1日电(记者 付敏)1日,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