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工匠·年味 宁化一个草根剧团的执着坚守

13.01.2016  12:41
三明工匠·年味 宁化一个草根剧团的执着坚守 - 福建之窗
来源: sm.fjsen.com

演员化妆

  年关将近,在宁化县安远镇伍坊村的小礼堂里,伍坊永盛客家剧团的团员正在紧张排练祈剧。二胡声、锣鼓声,韵味十足的唱腔在小山村的上空飘荡着。

  “现在已经接到好几个村的戏单了,正月初六我们就要去这些村表演。”祈剧团团长伍雄水介绍,春节期间,他们最忙碌,所以现在得抓紧时间排练。

  春节期间,他们将给乡亲们带来祈剧原汁原味的欢乐。这时,虽然只是排练,但在台下,不少老人有的手提火笼,有的牵着小孩,一脸沉醉地欣赏着。

  这个草根剧团,有演员20余人。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唱戏。县内乡镇及建宁县等地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最远还到过江西。戏箱见证的59年

  “看这些戏箱就知道我们剧团历史了。”谈起剧团组建历程,曾执掌剧团“帅印”的杨兴文指着后台的几只戏箱。

演出现场

  杨兴文今年68岁,在剧团演生角。几十年来,他从小生演到老生,见证了剧团的辉煌,也经历了剧团的低谷。

  永盛客家剧团成立于1956年。杨兴文介绍,村里每年十月初一是庙会,都要请外地剧团演出。有时,遇到剧团忙,还请不到。村里决定自己办个剧团。

  村民们集资了700多元,从江西抚州买回3个戏箱,请来了县里的师傅教戏。

  戏箱里有“五蟒四靠”呢(舞台上帝王将相的盔甲和袍服,装备齐全为“十蟒十靠”)。因为资金不够,其他道具如枪、棒都是自己做的。

  “那时候,点着松明、火把,大伙在屋子里咿咿呀呀地学戏,好不热闹。”杨兴文说,一年的学习,六七十个人最后只有二十多人学成。

  剧团建立后,很多地方都邀请他们演出。好景不长,1965年,因为搞社教运动,戏箱被县里没收,剧团也随之解散。

  直到1979年,县里才返还了一只戏箱。箱子里戏服少了一大半。没了戏服,只好重新添置。村里每个生产队出资200元,其余由演员集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