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退休教师晒55年前照片

16.03.2015  12:23

  今年80岁的潘瑞琼老人经历几次搬家后,许多老东西都已经丢失,可一张1960年拍摄的老照片有幸保存了下来。照片已发黄,可老人视之为宝,加以塑封。

  这张照片是港尾中学第二届毕业学生的合照,照片右下角标注的年月有些模糊,可照片的背面字迹却依然清晰。那是潘老师当年用毛笔一笔一划写下的,包括每个人名字以及后来所从事的工作。

  3月13日,随儿子迁居厦门的潘瑞琼老师拿出这张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老照片,欣慰地讲述那难以忘怀的师生情。

   追忆当年艰苦岁月

  潘老师摩挲着放大的照片,指着里面的人说:“这个就是我”。1958年,潘瑞琼毕业后被分配到港尾中学任教。1960年港尾中学第二届学生毕业,照片正是在港尾中学新建的教学楼前面拍的,“虽然只是一排的平房,但那是全体老师和第一届学生一砖一瓦建的。”回忆起当年岁月,潘老师说:“那时候条件艰苦啊!很多学生翻山越岭来上课,一星期只能回去一次,来的时候把一周要吃的粮食都带上,让学校的食堂帮忙蒸熟,吃饭的地方就是教室后面简易搭盖的竹棚,一到下雨天竹棚就成了‘水帘洞’。

  潘老师感慨道:“那时大米要凭粮票买,学生是农村户口配额本来就少,港尾盛产地瓜,学生大都挑地瓜来上课,相比大米,地瓜重很多。学生家里几乎都没有鞋子,他们穿着木屐挑着那么重的粮食翻山越岭来上课,非常不容易啊!

  “当时粮食紧张,老师每个月的粮食也只有十几斤,可看到一些学生带的粮食实在不够吃,老师心疼还是会分一些给学生。”潘老师说,有个学生叫江养惠,读书非常好,家里有六七个兄弟姐妹,而且父母有历史问题,本来孩子被勒令退学的,但学校的老师舍不得让她辍学,私下塞钱给她,让她得以继续上学。后来,江养惠留在了港尾中学教书,现在也退休了。

   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学生们

  看着老照片,潘老师似乎又回到了1961-1962年的课堂。一提到学生,潘老师总是特别兴奋。她说,当时她担任港尾中学第三届学生的班主任,50多年过去了,对那些学习特别好的和表现特别差的学生印象依然深刻,不过在她的记忆中,有个叫朱匀顺的学生很特别,他学习成绩一般,表现一般却一直让她牢记。

  潘老师教数学,代数是她的强项,平时她喜欢钻研应用题。对许多学生而言,应用题很伤脑筋,可朱匀顺其他科目平平,唯独代数的应用题做得非常好。

  “从学生平常的作业就可以看出他们有没有独立思考,是不是抄别人的作业,看到朱匀顺的作业和考卷,我知道那都是他经过思考的。”潘老师对此一直很好奇,有次特意把朱匀顺找来问。朱匀顺回答:“我就喜欢做应用题,觉得有意思。”从此,潘老师便牢牢记住了这个孩子。

  班里捣蛋的孩子自然让老师头疼,不过潘老师说:“很奇怪,有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当年搞得师生关系紧张,50多年过去了,再相聚时,反倒是这些学生跟老师格外亲。

   特别的八十大寿谢师宴

  在潘老师家中,还有一张放大的彩色照片挂在墙上,上面写着“敬祝:潘瑞琼老师八十岁寿诞”。潘老师乐呵呵地看着照片高兴地说:“瞧,这是学生们去年为我们祝寿的合影。”说着,潘老师特意将照片取下来让笔者看。

  去年9月7日,六十多位年逾古稀的龙海市港尾中学第三届学生为校长陈亚松和吴柏振、沈淑贞、潘瑞琼三位老师举办的八十寿诞谢师宴。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如果没有当年老师的教诲,我们哪有今天?”“以前您是我的老师,现在和将来还是我们的老师。”……学生们一句句发自肺腑的感激之词,让三位年过八旬的老师无比动容。

  “当时准备了一席话,很想向学生们表示感谢,可后来上台一激动都说不出话来,现在还一直很懊恼呢!”潘老师说,分别了近半个世纪,很多学生无论是在职务、学识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老师,但他们很会感恩,对老师的那份敬重,实在让当老师的特别感动。

  当年的青葱少年,如今许多人已两鬓斑白。潘老师说,近十年来,许多学生都退休了,几个学生自发成立了同学联谊会理事会,每隔一段时间,理事们都会相约聚会,于是在龙海、港尾、浮宫、厦门都留下了他们师生相聚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