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海上丝路 近400年前日本一代名医来自长乐

04.11.2014  12:56

  “寻找身边的海上丝路之魂”系列报道之五

  沿着海上丝路 父子俩以中医中药救人无数

  长乐“盛产”名医,最早且最有名气的名医莫过于董奉,这位三国时代的名医,与华佗、张仲景并称“建安三神医”。因董奉对所治愈病人只要求在其住宅周围种植杏树,以示报答。日久杏树郁然成林,每到杏熟可食之时,董奉即在林中搭一草屋,告知众人:“如欲得杏者,可用谷易之。”董奉用所得之谷赈济穷人,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学家。

  上周五,为寻找一对比董奉迟了1400多年的长乐名医父子——马荣宇、北山友松,记者来到了长乐市古槐镇董奉山,穿过杏林掩映着的小道,走入董奉草堂。清初,长乐中医马荣宇将前往日本服务时,曾专程来此凭吊名医楷模——董奉,离乡时除了身背的医典和盛满中药种子的百宝箱外,还有董奉山下的一捧土。

  马荣宇

  参与创建长崎崇福寺

  马荣宇是日本长崎望族中山氏的一始祖,中山太郎兵卫的祖先。

  长崎是日本贸易古港,长崎港于1570年开港,隔年开始与我国商船往来,并开始建设城镇。马荣宇擅长医术,明朝天启年间沿着海上丝路从长乐出发到长崎,以医术服务当地人。他以董奉为榜样,见穷人来诊,不收分毫,只让其植树一棵。为更好地为长崎人服务,他还学习日语,在明朝天启七年(日本宽永四年,1627年)担任长崎唐通事,曾多次陪同长崎使者来我国,往返时都是先到长乐。每次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多日,望见长乐御国山,他总是冲出舱室,大喊:“我家到了!”长乐的御国山自古就是海上丝路的航标塔,人称“中国塔”,因从某个侧面看特像牛角,郑和下西洋航海图上称之为牛角山。每次回长乐,他必到董奉山,凭吊名医董奉。

  也是在一次陪长崎使者乘船来我国时,船经长乐,马荣宇回乡娶亲,并携回琉球。儿子北山友松就生在长崎。

  马荣宇为富皆仁,是创建长崎崇福寺的大施主。1629年,在长崎居住、祖籍为福州的人集资,邀请福州的超然和尚,带着福州的工匠并运去福州的木材,修建了这座寺庙。寺庙号称西日本第一寺院,创制于1635年。马荣宇不但倾资建设崇福寺,还长期捐钱修寺。

  北山友松得到闽医真传

  马荣宇之子北山友松,中国名字马寿安,以北山道长之名行医日本。

  北山友松幼承庭训,在父亲的指导下遍读经史子集,研习中医中药典籍,还受父亲倾力相教,成年后多次来福州学习。北山友松学术富瞻,享有盛誉,有《北山医案》、《北山医话》等十余部医学著作存世。

  日本《先哲医话》辑录了13位日本历代神医之言,北山友松列第二位。上载:北山友松具有“旷世之才,授闽医之传,善得法外之法。故治术别开生面,自有神识迢迈,触手生春之妙矣”。他擅长象胥学,又融通儒释道三教,并从中领会、学习仲景奥旨,还师从戴曼公而深得《内经》、《本草》精蕴……遂大成其业。

  杭州名医

  助北山友松扬美名

  清顺治十年(1653年),杭州名医戴笠东渡日本,落发为僧,法号独立性易。戴笠(1596年~1672年),原名观胤,号曼公,浙江杭州人。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家遭火灾,焚毁无遗,于是放游西湖,从名医龚廷贤学习医术,尽得真学秘术。清顺治十年春,与一广东人浮海东渡,到达日本长崎,居住在同乡医士陈入德(原名明德)家里。

  清康熙二年夏天,长崎大火,戴笠无地可居,只得行医为生,起废愈痼,不计其数,远近之人称其为神医。北山友松拜其为师,悉心学习,并随之四处行医。

  当时日本长崎一带痘疮流行。痘疮也叫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在当时日本无人可治。戴笠用痘科医术为病人治疗,救人无数,后见北山友松有医者仁心,具董奉遗风,就将自己独有的治痘术毫无保留传授给这位长乐人。

  后来,大阪一带又有天花流行,北山友松急赴大阪救人,之后长住于此,开业行医,成就名医美名,是日本贞亨年间(1684年~1687年)、元禄年间(1688年~1703年)最著名的医生之一。

  北山友松用中文写就医典

  北山友松用中文写了一部给日本人看的医学著作——《北山医案》。这部名著不但是日本中医必修医典,也是中国中医研读之籍。1936年曾在中国刊行,2008年中国学苑出版社又整理出版。

  《北山医案》记录了北山友松生平治病的部分医案。对各医案的记述全面,脉证俱详,且多有诊疗过程中的治病思路,还涉及《内经》、《难经》、《本草》等著作的相关论述。

  记者翻阅此书,发现不少妙手回春的记录:有一日本妇人三年不语,北山友松开了“人参养荣汤”,妇人饮下,立刻“易裘葛而愈”。日本河州有一老农,73岁,因赴佛会到大阪婿家借宿,吃早饭后突然倒地不省人事,牙关紧咬,身冷,脉沉滑。北山友松用姜汁调“苏合香丸”灌之,老翁立刻醒来,大口饮药饮水。

  海上丝路延伸到哪里,就将希望与幸福带到哪里,长乐马氏父子即是造福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