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妹成高管 重得线索来福州寻16年前恩人厂长

19.08.2015  17:11

  十六年前公司职员合照,右二男子为胡建国,右一红衣女子为张瑜玲

  当年记有胡建国夫妇住址和座机号码的纸条

  张瑜玲

  核心提示

  16年前,发展日新月异的深圳,面对茫茫人海,孤身一人的张瑜玲有些迷茫。这名来自广东梅州梅县的少女,因贫穷而辍学,经熟人介绍,她才总算有了一份工作,虽只是单调重复着组装录像带,但她曾以为,这已然是幸福。

  更何况,厂长胡建国夫妇待她如女儿一般。那一年,张瑜玲才17岁,还是会向父母撒娇的年龄,这样的生活,其实挺好。

  直到有一天,胡建国让张瑜玲补了办公室文职的缺,他说的一句“知识改变命运”,才打开了她眼前的新世界。纵使工厂一年后即倒闭,纵使与胡建国夫妇分离,这之后的十几年,张瑜玲谨记那对夫妇给予的鼓励,将自己的拼搏书写成了一段传奇。

  16年后的今天,仍是在深圳,张瑜玲所面对的舞台,是自己所在的物流公司在全国的蓬勃发展。虽然年薪早已跨过六位数,但那句曾击中她内心的话,“知识改变命运”,仍在激励着她挑战更好的机遇。

  只可惜,时过境迁,犹如自己再造父母的恩人已然失联,如今的成功无法与当年的恩人分享。时常为此陷入怅然的张瑜玲,因为去年老家一场意外的洪水,找到了一张小便条,那上面记录着居住在福州的胡建国夫妇的线索,她重新燃起了寻人的希望,并将这份希望寄托于海都报,以及广大热心的读者……

   对啥都不会的她 厂长夫妇照顾有加

  张瑜玲回忆说,约1999年时,因家境贫穷,家中还有个弟弟要读书,她无奈于高一辍学,只身一人至深圳务工。经熟人介绍,她进入“深圳新利电子音像厂”上班,由于“没文化又没技能,只能在流水线上做最基本的组装工作”。

  胡建国便是这家工厂的厂长。“他看着和我父母年龄差不多,有40多岁。可能是看我一个小女孩在陌生城市打拼很可怜,胡伯伯和他的妻子孙阿姨对我特别照顾。”张瑜玲说,生产线上的工作很辛苦,工资也不高,胡建国得知张瑜玲的境遇后,觉得年轻人应该有更好的出路,对她特别照顾。胡建国的妻子孙利琴也对她关爱有加,“孙阿姨不在厂里做,但经常来给我做好吃的,她说,她有两个儿子,但没有女儿,我就像她女儿一样。”

  两个月后,工厂办公室的文职人员辞职,胡建国让张瑜玲补了缺。“我连最基础的打字都不会,对我来说,电脑是个完全陌生的机器。”张瑜玲说,即便如此,胡建国仍很耐心地拿来教程,让她自学,“他常拿旧报纸来,让我练习五笔打字,有时还会亲手画表格,让我用EXCEL做出来。”

  一个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女孩,就因为这样的一次职位调动,人生的轨迹转了个大弯。

   谨记“知识改变命运” 拼搏十几年成高管

  张瑜玲说,“胡伯伯夫妻俩都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特别有文化。胡伯伯还写得一手好字,空闲的时候便督促我练字。因为他们,我才重新有了学习的机会。我那时常想,一个乡下来的打工妹,值得他们对我这么好吗?”

  除了为张瑜玲创造了学习和上进的环境,张瑜玲坦言,胡建国夫妇对她更大的影响,在于教诲。“他们总说,‘年轻人要多学点知识,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人不怕穷,但要有品德有原则,加上勤奋,一切都能改变’。我的父母没什么文化,从来不会和我说这些。”

  这些看似简单的鼓励,却成了张瑜玲铭记至今的座右铭。

  约2000年时,工厂倒闭了,胡建国夫妇到福州同儿子共同生活,张瑜玲也与他们分开,但她凭着这一年多的自学积累,很快找到了新工作。之后,张瑜玲“北漂”一年重回深圳,进入一家物流公司,做最基层的物流员,她谨记“知识改变命运”,工作之余不忘自学,考入华南师大的公共关系专业,并于2009年成功拿到了大专文凭。此后,张瑜玲凭着自己的努力,在公司内被一路提拔,最终成为高管,年薪数十万;她还有了一个优秀的丈夫,婚后有了一个儿子。

  如今,张瑜玲还在奋斗,她涉猎广泛,收入又有了很大提升,她说,“我还记得胡伯伯说的话,所以我一直在学习,一直很勤奋,一直在改变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