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散落在民间的记忆——福安“特色春节”
宁德网消息(郑望 林耀琳 文/图) 春节,福安俗称“做年”。 “做年” ,是福安民间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阴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是它的主要节期。实际上,福安人过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就开始了,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真正把“年” 过完。福安“过年”,除了有春联、守岁、拜年等与全国各地大同小异的习俗外,也沿袭一些地方民俗特色,亦可圈可点。春节期间,到福安各地走走,领略一下福安的年俗文化以及地方民俗风情吧。
除夕“接年驾”
福安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县(市),聚集了6.8万畲族人口。大年三十晚上做大年,是“过畲年”最庄重的仪式。各家厅堂中庭柱上都亮出“功建前朝帝喾高辛亲敕赐,名传后裔皇子王孙免差徭”的对联,在中庭横眉上贴上“凤凰到此”或“麒麟到此”四个大字,在神坛里也贴上“汝南蓝氏(或冯翌雷氏或颖川钟氏)历代远近一派宗亲之香位”的字样。
除夕,按户募捐一定数量的钱、米,由值祭者购买三牲(猪肉、鸡、鱼)、福礼(海藻、豆腐、粉丝、黄花菜等)、茶酒、香烛、纸钱及糍粑等,送到村里神宫进行供祭。做完满福,家家贴春联,以红纸条封坛坛罐罐及仓库,表示仓盈库满。当晚,户户分回从神宫里所得的食物,煮酒吃大年饭(团圆饭)。饭后,大家环坐在篝火旁“守岁”,准备迎接新的一年来到。
除夕,子时正点,家家户主手点香,到大门外燃放爆竹 “接年驾”,以求新年五谷丰登,大发其祥。
初一讨彩头
大年初一,一早起来,大人小孩先喝一杯甜蜜蜜的糖茶,谓之“做年茶” ,寓意“尝甜头”。做年茶,由辈份最小的媳妇泡花蜜茶或冰糖茶水依次敬奉,还要多出一盏,称“添丁茶”。 大家美滋滋的喝起了糖茶,也都祝愿大家的生活每天都能甜滋滋的。
喝过“做年茶”,春节第一餐,福安人不可或缺的“彩头”食品是“红头菜面” ,寓意“鸿(红)运当头” 。
新春第一次出门叫“出行”,要取吉利方向,象征做事“好彩头”之祝愿。回家后,吃糍汤一碗,叫“行时”,取“时运亨通”之意。吃年糕,取“步步登高(糕)”之意。
初二不拜年
福安的初二,俗称“做白年” 、 “白年日”,是祭奠死者的日子。旧县志有“二之日,有新丧之家,设奠延吊”的记载。这天早晨,“白年”之家大门孝灯高悬,大厅设灵牌、挂挽联,供猪头等祭品,点烛焚香哭祭亡灵,全家举哀。这一天,全县各个村镇鞭炮不响、锣鼓不惊。不是过“白年”的人家,亲朋戚友之间,忌讳串门走动,也是不拜年的。据说, “初二不拜年” 的特异习俗,居然还是全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倭寇侵华民俗纪念日。
旧时,“做白年”贴联是有讲究的。白联,表示这家有人去世不出一年;绿联,表示这家有人去世两年;黄联,表示有人去世三年。三年后,就又可以贴红春联了。现今,“做白年”人家有意在红春联顶上镶上一道两寸长的白边,以示心有余哀。这红白相间的“白额春联”格外醒目,提示家中“做白年”。福安正月初二“祭年”的习俗,既祭奠先灵和缅怀历史,又赋予寄托勿忘国耻。年俗的背后,融入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成了人们世代延续的传统。
初五开年驾
“噼里啪啦……”正月初五,畲族乡村的山坡上响起一阵阵的鞭炮声。是日,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让它们离得越远越好。人们从初一至初四已经四天没干活了,日出之前放鞭炮后,要努力干一天活。正月初五,是畲族群众“开年驾” (送年)的日子。
初八走八寺
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而每年正月初八为诸星君聚会之期,又传为“诸星下界”之日,故在这天祭祀星君(即顺星),便有可能获得星君的垂佑。因此,人们有到观庙星神殿去烧香顺星的俗传。在福安,民间至今尚在流行的“初八走八寺”习俗。
每年正月初八凌晨四五点,信众(多数是中老年妇女和上年纪的老翁)就会穿戴一新便呼朋引伴,肩跨香烛袋从周边地区集聚,一起前往八座寺庙烧香祈愿。
十四奶娘节
福安一带畲族将农历正月十四定为奶娘节。这一天家家必备两斤重以上的喜烛一支,献给“奶娘宫”,点后余下半截,次日清晨,在本宫奶娘塑像前,点燃茗香一把,连同半截喜烛提回家里,以示奉祀奶娘香火,能保男女老幼平安。
凡设有“奶娘宫”的村庄,每隔二、三年的正月,要请巫师,组织人马去古田县临水殿“请正身”一次。整个节日持续三天,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