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加快建设"一岛两窗三区"
26日,福建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平潭专场举行。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书记陈善光,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林文耀,围绕“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加快建设‘一岛两窗三区’”,介绍有关平潭开放开发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曾先后多次登岛考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2014年11月1日,习总书记上岛视察,指出“平潭综合实验区是闽台合作的窗口,也是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为平潭开放开发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平潭综合实验区历届党工委、管委会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筚路蓝缕地干事创业,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特别是综合实验区成立后,平潭这片热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台融合先行先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特色产业加快培育,自贸试验成果丰硕,国际旅游岛建设成效初显。
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平潭综合实验区上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实施“一岛两窗三区”战略,持续掀起新一轮创业热潮,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新局面、谱写新时代平潭发展新篇章。
平潭海坛古城游人如织。 通讯员 念望舒 摄六大提升 成就“高颜值”生态海岛
“平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紧紧围绕‘一岛两窗三区’战略定位,全面加快开放开发。”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书记陈善光深有感触地说,平潭70年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六个“提升”:
一是基础设施得到了大提升。实验区成立以来,平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天堑变通途”。2010年底,平潭海峡大桥通车,结束了“轮渡”交通历史。今年9月25日,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全线合龙,正式通车后平潭与福州将形成“半小时”生活圈。平潭还构建了两岸大通道,岛内综合交通、水资源、市政、能源、信息通信“五大保障体系”初步构成,“一环两纵两横”主干路网基本形成。
二是生态颜值得到了大提升。围绕“努力构建人居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新兴海岛城市”和“现代化+原生态”的要求,平潭先是实施“五绿”工程,森林覆盖率从29%提高到37.2%,今年又启动了“绿岛花城”三年行动,力争让森林覆盖率超过40%,平潭还持续、系统地开展水系治理,完成“麒麟活脉”水系规划,组织实施三十六脚湖综合治理、金井新城水系提升等工程,朝着“高颜值”生态宜居岛迈进。
三是两岸融合得到了大提升。平潭紧抓“千年一遇”的发展机遇,畅通经贸合作,实现对台客货运直航航线“三箭齐发”“客货并行”,积极搭建台湾商品登陆的“第一窗口”,全国首创对台职业资格采信工作,启动了全国首个全链条体现台湾元素的台胞社区建设,设立全国首个“台胞台企服务中心”,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桥头堡”。
四是营商环境得到了大提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验区是全国独创,要继续探索”的重要指示精神,平潭加大简政放权,做实“放管服”改革,努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平潭在全国率先推行行政审批大集成,真正做到“一口受理、一口出件”;在企业注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等创新举措基础上再推“一企一证”改革,有效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平潭还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全面推行“一窗通办”集成改革,同时着力破除暗箱操作,今年7月建立线上、线下“中介超市”,建设公平公正公开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
五是产业培育得到了大提升。平潭重点发展旅游文化、物流贸易、总部经济等特色产业,提升海运业、隧道业等传统产业,并推动发展影视、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目前,物流产业链初步形成,聚集了一大批电商、物流、支付等上下游企业;平台经济快速集聚,成为平潭历史上第一个百亿产业;平潭将影视产业作为国际旅游岛的“引爆点”,重点打造三个主题片区。
六是民生福祉得到了大提升。平潭不断加大民生投入,仅2018年民生总支出就近70亿元,是实验区成立初期的6倍。补齐医疗卫生短板,协和医院平潭分院建成运营,平潭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省级优质医疗服务;“嫁接”优质教育资源,迁至平潭的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师大平潭附中和赛尔国际等优质教育资源落地;促进文体事业发展,建设国际演艺中心、市民运动中心、科技文化中心等文体项目。
协和医院平潭分院提供“家门口”的省级医疗服务。 通讯员 念望舒 摄对台深度融合 着眼“一线一代”当好“摆渡人”
平潭是全国唯一的对台综合实验区,提出要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桥头堡”。如何践行实验区的初心和使命?这是摆在平潭面前的必答题。
实验区紧紧围绕“一岛两窗三区”战略定位,在两岸经济、社会、文化交流中先行先试。如今,一座两岸融合对接、新兴产业蓬勃、人居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国际海岛城市正在崛起。
着眼于“基层一线、青年一代”,平潭着力在经贸合作畅通、行业标准共通、居民待遇相通、社会发展融通上求突破。主抓“两园一线一平台”,今年年底前完成台湾创业园、澳前台湾小镇“腾笼换鸟”,开通“高雄—平潭”货运、客运航线,启用两岸农渔产品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在全国率先构建了覆盖台湾职业资格、企业资质、商品检验的“一条龙”采信体系,以全国首个台胞台企服务中心为总抓手,配套推出“麒麟卡”、金融信用证书、公租房专项配租、医保直通车等创新措施,“精耕试验田、当好摆渡人”。
如今,平潭对台工作呈现出“四多”的良好态势:人员往来多,仅今年前8个月,对台海上客运人数达16万人次,同比增长40%,其中台胞占比六成;在岚创业就业的台胞比去年增长了近3倍。货物贸易多,今年初以来,对台贸易额保持近50%的增长,跨境电商货值同比增长87%,海运快件货值同比增长145%。投资企业多,在岚台企已突破1000家,累计投资额突破400亿元。互认互信多,134项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已全部完成比对,向台胞颁发采信证书500多本;累计采信、进口台湾白酒、小家电3350批次,货值6331.38万美元;60多家规划、环保、建筑企业在平潭备案并承揽业务,还有多家台资幼儿园、台资旅行社、台资专科医院及台资个人诊所等落地运营。
绿意盎然的环岛路成为平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讯员 念望舒 摄旅游迈步登高 国际旅游岛款款走来
平潭拥有独特的海蚀地貌,以及壳丘头遗址、水下沉船遗址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旅游资源禀赋。自2016年8月《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获批后,国际旅游岛建设风生水起。
平潭坚持“长短结合”,先后实施了“景区改造提升攻坚战”和“特色鲜明滨海旅游工程”,全力补短板、提品质、聚人气,一座“现代化+原生态”的国际旅游岛已初具规模。
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理念,平潭高质量编制全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邀请台湾、日本的著名规划设计团队,对仙人井等6个景区作了专门策划提升,同时加强旅游业态的培育,初步形成海洋游、文体游、购物游、康养游、乡村游等多个旅游融合业态。
平潭还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完善坛南湾、石牌洋、仙人井等景区基础配套,建成契合平潭生态风貌的北部廊道一期,形成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平潭持续推进“绿岛花城”建设和“麒麟活脉”水系建设,制定、出台《滨海沙滩保护管理办法》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方案,关闭了岛内最大工业企业利亚造船厂,岛内主要水源地水质达到Ⅲ类标准。
为了打响“平潭蓝”旅游品牌,平潭在热点城市的主流商圈投放“清新福建·平潭蓝”旅游宣传广告,联合百度公司发起“好看·平潭”赶海文化节VLOG挑战赛,蓝眼泪、石头厝、南岛语族考古基地等成为“网红”景点。不仅如此,由杨丽萍导演的《平潭映象》大型舞台剧已累计在全国巡演89场次,覆盖人群超过9000万;“蓝眼泪”奇观则引发现象级追“泪”热潮,仅今年“五一”假期就接待“追泪大军”近20万人。
高端旅游品牌项目不断落地平潭。今年9月18日,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与华侨城华南集团就竹屿湾文旅综合体项目签订合作协议,将打造集滨海旅游、科技创意、生态康养、都市娱乐、文化演艺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文旅综合体项目。此外,邮轮始发港建设、世茂集团大练岛开发、佳源集团南寨山项目等加快启动,旅游项目开发不断升温。
《平潭映象》榕城首映后开启全国巡演。 通讯员 念望舒 摄产业跨越发展 体制机制改革激活新动能
平潭原来是个偏僻的海岛县,经济体量小、产业基础薄弱,这是平潭开放开发面临的巨大挑战。近年来,平潭在经济、社会、行政、对台等领域大胆改革创新,为产业发展“换道超车”铺路。
实验区成立后,平潭大刀阔斧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国唯一实行“实验区与自贸试验区合一、区县合一”行政运作模式的地方。2015年4月,福建自贸试验区平潭片区揭牌,进一步探索体制机制新模式,4年多来共推出了14批次166项创新举措。今年,平潭新一轮机构改革又整合了片区和乡镇,体制机制更具活力。
平潭注重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去年下半年以来深入开展“平潭再创业,我们怎么做”大讨论,开展“作风建设大督查”,倡导创新思维、有解思维,干部精气神全面提振。针对平潭一段时间以来社会生态存在的问题,今年初平潭实施“社会治理专项提升工程”,实现对基层老年协会规范有效管理,破获平潭“涉黑第一案”,有效遏制非法阻工、盗采海沙、成品油走私等。
平潭在商事登记、投资管理、贸易通关、对台金融等重点领域的改革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率先开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在全国首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登记模式,推出的投资体制“四个一”改革举措成为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去年,平潭在全国率先推行行政审批大集成,将所有行政许可事项全部划归实验区行政审批局,并率先实施“一窗通办”,将178项公共服务事项整合到一个中心统一受理。平潭还致力于构建“一中心、一平台、一张网”的大数据中心,加快形成“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智慧城市。
引凤来栖还需筑巢。平潭注重政策精准扶持,聚焦实验区特色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优化跨境电商、总部经济、旅游、影视、电竞等一批产业政策,并针对“岚商回归”出台航运、建筑、远洋渔业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优惠政策,大力实施“产业奖补资金兑付快车道”,整合16个部门121项涉企资金补助事项,持续完善招商引资措施与办法。
加快项目落地,平潭切实当好“店小二”。坚持领导招商、感情招商,党工委、管委会领导亲自挂钩32个“重点招商、重点项目、重点政策”项目,平潭成立招商与产业促进中心,实行招商项目“一口进、一口出”统一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六个一”工作机制、产业项目月会商机制,努力为产业项目落地创造最便利环境。
如今,平潭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第一产业(农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78.7%的不均衡产业结构起步,现在已逐步聚焦文旅康体、总部经济、物流贸易三大产业,今年上半年三次产业结构已调整为12.7∶24.6∶62.7,三产占比已经突破60%。GDP从70年前的610万元增长为2018年的250多亿元,财政总收入更是从70年前的不到50万元增长为2018年的118亿元。(记者 王凤山 林霞 张哲昊)
【责任编辑: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