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开放开发:面临的机遇不是百年一遇而是千年一遇
浩浩渺渺水域,星星点点岛屿。由126个岛屿和702块礁石组成的“千礁岛县”平潭,犹如麒麟腾跃在福建东部沿海。
“平潭综合实验区是闽台合作的窗口,也是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2014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平潭考察,提出了“两个窗口”的战略定位,赋予了平潭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对外开放全局中的重大使命。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平潭开放开发,福建举全省之力支持平潭开放开发建设。2009年7月,省委、省政府根据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决定设立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2010年2月升格为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为省委、省政府派出机构。2011年11月,国务院批复《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平潭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4月,福建自贸试验区平潭片区正式挂牌运作。2016年8月,国务院批复《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由此平潭成为全国具有“实验区+自贸试验区+国际旅游岛”叠加的优势区域。2018年3月,省委、省政府出台《进一步加快平潭开放开发的意见》,强调要继续举全省之力共同推进平潭开放开发取得新成效。
乘着改革开放春风,牢记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殷嘱托,平潭综合实验区上下筚路蓝缕、干事创业,坚定不移以打造“一岛两窗三区”和建设共同家园为目标,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扬帆前行,一个美丽的“新平潭”徐徐展现在人们眼前。
天堑变通途
平潭四面环海,海峡大桥通车前,非舟楫不能往来。交通瓶颈制约着平潭发展,也让每一个平潭人“望海兴叹”。
近日,翁雄驾驶的大巴从平潭汽车站缓缓驶出。驶入平潭海峡大桥后,两小时内就能抵达福州。在福州—平潭这条路上,他已整整行驶了23个年头。“跨海大桥,让每一个平潭人都成为受益者,也让平潭步入发展快车道。”翁雄说。
1995年,翁雄入职成为省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平潭分公司的一名司机。他说,有件事让他印象颇深:2007年,平潭举办沙雕节,游客量骤增,但交通条件的落后与旅游发展的矛盾很快就爆发了。当时,翁雄驾驶着大巴从福州载着32名乘客前往平潭,中午11点时抵达福清三山镇后被迫停了下来。“等待入岛车辆排了10多公里长,直到晚上6点多我才从福清小山东码头驶上轮渡。32名乘客等得实在受不了,到下午全跑光了。”
“车等船”的痛楚,让平潭人对建桥有着世代相传的渴望。
2007年11月30日,海峡大桥正式动工兴建,项目总投资11亿多元,平潭开始了架桥圆梦的征程。2010年11月30日,平潭海峡大桥通车,这是我省第一座跨海大桥。
一桥飞架海坛,平潭依靠轮渡进出岛的历史结束。也是在这一年2月,平潭综合实验区正式成立,大开放大开发春风吹进这座海岛。
2014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平潭考察时指出,平潭面临的机遇,不是百年一遇而是千年一遇。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要把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软环境搞好,吸引更多企业和人员来平潭干事创业。
牢记总书记嘱托,平潭全力以赴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栽好梧桐树。
实验区成立以来,在国家相关部委、全省各级各部门支持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歌猛进,先后建成平潭海峡大桥及复桥,全面推进“一环两纵两横”城市主干道,加快建设跨海公铁大桥,推动城市市政道路建设。
最让翁雄期待的是2013年11月开工建设的海峡公铁两用大桥。该大桥是我国首座公路铁路两用跨海大桥,预计将于2019年10月底完工,建成后平潭将告别没有铁路的历史,实现岚岛人的“高铁梦”。“现在平潭交通这么便捷,原来我连想都不敢想。最近买了一辆车,有空就带着家人到处兜风。”翁雄兴奋地说。
两季变四季
平潭有“海蚀地貌甲天下、海滨沙滩冠九州”之美誉。然而,过去平潭一到秋冬风沙大,加上交通不便外地基本没人来,故只有淡季旺季“两季”之称。
针对严重的风沙灾害,平潭祖祖辈辈拿出“与天斗、与地斗”的勇气和智慧,在风口处植树造林。但由于原来平潭是贫困县,对植树造林投入资金少,沿海防护林建设力度有限。
大规模植树造林是在实验区成立后。从2010年起,平潭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绿化工程,每年植树1000万株,进一步改善全岛生态环境。
长江澳处于平潭东北角,是平潭最大的风口,植树造林尤其困难。实验区成立后,长江澳沙荒风口综合治理工作被列为全区生态环境整治的重点。在原有沿海基干林带的基础上,林业工作者在海岸前沿堆起防风沙堤,在堤上覆土种老鼠刺,筑多道挡风篱笆构成防风障。经多年努力,长江澳绿色屏障不断向外延伸。为根治老风口带来的灾害,平潭还启动幸福洋吹沙地新建防护林,营造防风固沙林2.3万亩。如今,这里造林5万多亩,已形成一片林海,是目前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中面积最大、成林最快、森林景观最佳、生态效果最好的示范区。
长江澳造林是平潭植树造林的一个生动实践。近年来,平潭的森林覆盖率从实验区成立前的29%提高到现在的36%。平潭林业局副局长林福平说,根据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的评估报告,目前平潭五大风口基干林带基本建成合拢,沿海风口的风沙灾害得到有效遏制,平潭前沿与内陆的年均风速均呈下降趋势,常年空气质量达到I级。
不仅如此,实验区成立后,全力推进“花化、美化、彩化”建设,平潭陆续驯化月季、三角梅、玫瑰花等品种,实现全年见绿、四季有花。如今,行走在平潭岛,金井大道、环岛路、坛西大道等主干道上,高大整齐的树木随风摇曳,三角梅、美人蕉、月季等迎风怒放,犹如一幅幅流动的画卷,完全颠覆了外界对平潭原有的想象。
生态环境和交通设施的改变,让平潭越来越靓丽。在流水镇北港村,两岸创客聚集于此,借助古老的石头厝,北港已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文创村。看着每天很多游客前来旅游,北港村党支部书记陈松柏喜在心里。“原来这里只有留守老人和儿童,秋冬季节基本见不到人。现在游客来自全国各地,还有不少是境外游客。”陈松柏说,去年北港共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今年预计接待游客人数可以翻番。
得益于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平潭从一年只有淡旺两季变成一年四季游客不断。
对台到对外
平潭,是对台交流合作窗口,也是国家对外开放窗口。作为先行先试区,平潭以共同家园和国际旅游岛建设为目标,建设一个全方位开放的新平潭。
李云超是台中人,从上世纪90年代在平潭投资创业,到全家定居平潭,他因“第二生活圈”而触动。
他的父亲李登瑞是平潭北厝镇山利村人,1948年到台湾。1987年,李登瑞回到故乡平潭,两年后李云超也踏入岚岛,这是他首次来到大陆。谈及平潭初印象,李云超直言很落后。“当时在平潭,眼见之处不是石头厝就是石板路,没有任何产业基础。”
1994年,李登瑞投资成立康德房地产公司,这是平潭第一家台资企业。12年后,李云超和哥哥秉承父亲遗愿,留在了平潭。让李云超没想到的是,平潭在两岸共同家园的建设上开始迈大步:先行先试探索“一岛两标”,从进一步扩大对台开放、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到进一步保障台胞权益等先行先试政策频频出台。
“实验区+自贸试验区+国际旅游岛”释放了新的优势,李云超非常看好平潭的发展前景。2016年3月,总投资6亿元的台湾文化广场动工建设,该项目主要由李云超儿辈们负责,他们希望打造一个具有浓厚台湾元素的文化广场,借此吸引台胞特别是台湾青年来平潭投资创业。
一湾海峡,如今已成为两岸黄金直航通道。2011年11月30日,“海峡号”首航,行走于平潭与台中之间,单程航行仅约2.5小时;2013年5月,“丽娜轮”运营,往返于平潭与台北港,单程约需3小时。“海峡号”“丽娜轮”的出现,让台湾海峡从天然阻隔的“黑水沟”幻化成两岸城际往来的“黄金线”,平潭在两岸之间实现人货流通,迈出了重要一步。
如今,“第二生活圈”已让更多台胞认同。从李云超家族的第一家台资企业,已发展到台湾注册企业和相关机构912家,3000多名台胞在平潭就业、生活。
不仅是对台窗口,平潭还是对外窗口。
自贸试验区设立后,平潭全力打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2015年,福建自贸试验区平潭片区正式挂牌成立,结合自贸试验区建设,围绕投资、贸易、金融和人员往来便利化,累计推出12批次140项创新举措,包括全国首创的56项。其中,“市场主体名称登记便利化”入选第三批全国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关检一站式查验平台+监管互认”被商务部评为4个“最佳实践案例”之一。
对外大门如何打开?实验区成立后,平潭就提出国际旅游岛建设。2016年8月,国务院批复实施《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平潭旅游发展进入新纪元。如今,平潭越来越有“国际范”,《平潭映象》开启全球巡演、南岛语族考古基地一期项目已完成、常态化举办国际风筝冲浪赛……
开放开发的平潭,在东海碧波中踏水腾飞。2017年9月,平潭举办高规格的中国—小岛屿国家海洋部长圆桌会议,签约6个国际产业合作项目、总投资11.85亿美元,拓展平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小岛屿国家的交流合作;开通了“台平欧”海铁联运、香港—平潭2条国际航线,串联起海上和陆上2条丝绸之路。
斗转星移,日新月异。开放的平潭,从一座落后的海岛到如今“国际范”,乘着改革开放春风,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向海而致远。(记者 王凤山 林霞/文 念望舒 摄)
【责任编辑: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