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教育发展正当其时

15.02.2015  13:52

  新的内容,新的探索

  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平民教育如今被一群具有家国情怀的公益先锋重提。

  今天,平民教育面对的对象,基本上是已经完成了义务教育的新一代的工人和农民。他们有着自己的和老一代农民工、农民不同的精神困惑、问题和精神需求。这要求今天的平民教育必须有新的内容,新的方法和形式,新的探索。

  “平民教育”微信公众号的简介上如此阐释新时期平民教育的内涵:平等的新民教育,公平的民生教育,和平的民权教育。

  “我们所要走的是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并举的道路,培育乡村建设人才,满足留守农村和这些年陆续回乡求发展的青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社会教育任务。”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钱理群在《平民教育人文读本》写道。

  困难与动力

  从服务外来打工者的工友之家、办在农村里的社区大学到大学生、农村中小学生互动的夏令营,近年来,平民教育在我省已有了星星之火,但还未呈燎原之势。

  人才是最大困扰。“对志愿者来说,在城市工业区,服务对象流动性非常大,需要极大耐心;在农村,结婚生子等现实问题成为掣肘,世俗压力颇大。对平民教育组织来说,社会的就业导向对公益、NGO方向缺乏积极引导,人才来源少,还非常不稳定。”北京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总干事邱建生告诉记者,平民教育机构招募合适的志愿师资相当困难。

  资金的运作也是困扰此类公益组织壮大的难题。“虽然希望能多承担政府项目以有充足的运作资金,但这样又容易偏离流动人口的服务宗旨。”厦门市日新社会服务中心社工赵娜介绍,机构自2013年开始主要执行政府购买项目,先后在7个社区开展专业社工服务,但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不高,很多时候甚至会影响到服务的专业性和质量。

  相比之下,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与正荣集团等共同发起的莆田汀塘社区大学要幸运许多。汀塘社区大学得以成立,还是当地有能力的乡贤,抱着“用知识教育改变村民固化的思维,才能从根本上使他们脱贫致富”的理念,想换种方式做公益,主动找的他们。

  这种意识,正是推动平民教育的最大动力。

   变革与融合

  汀塘社区大学曾经的驻点志愿者张俊娜说起了自己的故事。

  2009年,还在北京读研的张俊娜成为大学生暑期夏令营的一名志愿者到了安溪。她看到邱建生不花一分钱,就在村里办了一场晚会。当年春节回到老家,她便如法炮制。她挨个找到回家过年“躲在家里看电视”的大学生,给村里的孩子们办起了免费学习班,一边上课一边排节目。村里有文艺才能的人也被发动起来。看到年轻人忙得热火朝天,村民们纷纷主动帮忙打扫场地,提供设备。就这样,一场热热闹闹的晚会,成了。这样的新闻在当地播出后,市财政拨了2万元,用于村子的文化建设。以后过年,即使她不回家,村里人也一样会张罗着办场春晚。

  自己的一个举动,给村里带来不小的改变。硕士毕业后,原本可以留京的张俊娜全身心投入到了农村的平民教育中。出身农村的她,觉得自己有必要帮助年迈的父母找到将来的归宿,而儿时的玩伴,也不应一辈子只能站在流水线前打工。2014年4月,她成了海峡乡村建设学院的院长助理,但从事的依然是当代乡村建设研究。

  “不是改变农民,而是重新发现农民的智慧、乡土的价值,反思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张俊娜说。

  “平民教育”一词尚未明确进入官方的话语体系,但其与主流话语体系的融合并未停止。

  省教育厅提供的资料显示,近年来我省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强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目前,全省有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4个、实验区5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36个,社区教育示范区和实验区占全省县(市、区)的53%。

  近年来,随着社会组织可直接登记注册,获得合法身份,越来越多的民间力量正在加入这场教育变革中。

  “更加明确地提出发展平民教育的任务,更加自觉地继承与发展平民教育的传统,这样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且具有相当的迫切性。”邱建生说。

  栏目主持:陈尹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