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县:携手合力矫正 共创平安边界
近年来,平和县针对社区矫正人员多、地域分布广、省际边界线长等特点,积极探索与广东大埔县、饶平县之间社区矫正工作新举措,以“五联五促”为抓手,合力打造“无边界”社区矫正工作新平台,形成了“机制健全、规范管理、责任明晰、覆盖省际”的良好格局。截至目前,边界乡镇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415人,成功解矫213人,现在册202人(其中缓刑191人,管制2人,假释7人,暂予监外执行2人),无一重新犯罪。
一、联手建立共管平台,促管理规范运行。按照“分级负责,整体推进,双边共建,专题开展”的原则,与广东大埔、饶平建立联合共管机制,共同打造“无边界、全覆盖、共帮扶、促转化”的社区矫正工作新平台。一是签订共管协议。2013年10月,平和县九峰镇、大溪镇、长乐乡、秀峰乡分别与相邻边界签订平安边界共建协议,建立社区矫正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二是定期召开会议。从2013年12月份开始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双方各派乡镇综治副书记、司法所长、派出所所长及司法助理员等人员参会,共同研判社区矫正人员手机定位、脱管漏管及越界等事项,重点整改双方信息交流不畅和工作不到位等问题,共同谋划下一步工作措施。三是明确责任主体。通过协商确定双方责任单位、具体责任人,细化目标任务,做到有人管事、照章办事,确保措施落实到位。
二、联手建立信息平台,促管理无缝对接。一是建立沟通机制。及时交流、通报社区矫正工作情况,依托信息网络资源、短信平台、QQ群、电话语音、纸媒等平台,构筑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对发现有矫正人员违法违规情况第一时间通报对方,双方协助调查取证和追查押送,起到有违必惩、教育一片的效果。分清临界乡镇社区矫正人员信息目录,并实时更新,做到“底子清、情况明”。2013年来,双方监管的社区矫正人员除2名迁居外地、1名死亡外,全部登记造册、有档可查。二是完善监管手段。安装33个“全球眼”监控探头,启用人脸识别指纹签到制度,对四个乡镇的社区矫正人员实行24小时全天候全方位无缝监控。边界在册社区矫正人员定位手机100%配备,通过设置电子围墙及时告警跨界社区矫正人员。针对社区矫正人员越界活动情况,对手机定位因省际边界信号交叉等问题,核实不明确的由双方共同核实。截止目前,已报警78人次,提前处理过51起。三是健全回访制度。加强对边界社区矫正人员回访工作,通过走访、谈心交流等方式,及时掌握在矫人员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其具体困难和问题。双方已共同回访过7次34人,解决实际问题9起。
三、联手建立托管平台,促管理渠道畅通。一是指派专人负责。为方便省际社区矫正人员跨省务工、探亲、医疗救助等,从解决就医、就业、就学等实际困难入手,司法所派专人负责审核跨省目的,向社区矫正人员详细说明就医需提供医疗诊断证明,就学需提供就学证明等事项,耐心解答手续办理相关问题。二是严格把握时限。根据两高、两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司法行政机关提供异地委托监管函,接收地司法行政机关三日内函复是否同意异地托管,同意的明确监管期限,不同意的说明理由。三是确保顺利交接。由当地司法所工作人员将矫正人员带至接收地司法所完成交接,并签订托管协议,转换管理流程,主动帮助矫正人员做好法律文书和电子档案的交接工作,确保异地矫正人员监管有序,确实解决异地“托管难”问题。
四、联手建立服务平台,促管理创新提升。一是打造“未成年人零犯罪乡镇”。在长乐乡与相邻的大埔县大东镇,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永远跟党走”主题活动,感化在矫人员,帮助其重新融入社会。二是活用“老红军调解室”。平和县临界4个乡镇共有17名老红军、老党员、老交通员参与化解在矫人员与周边群众矛盾纠纷,特别是地域涉及两省交界的纠纷,有效杜绝了在矫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三是建立“曙光安置就业基地”。互相借鉴双方基地创建经验,在平和县阳山茶厂等地方设立基地,为边界社区服刑人员开展技能培训,提供就业机会。截至目前,帮助25名入矫前在异地就业的社区矫正人员回本地区就业,帮助1例精神病患者矫正对象送院治疗,将3名生活困难社区矫正人员纳入低保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