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规中寻求突破 在创新中加快发展
《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中提出:2015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30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8%以上;2020年,基本建成海洋强省,海洋经济布局显著优化,形成综合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教育水平、人才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海洋发展,迫在眉睫;管理要求,日益提高。2013年,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线,努力转变管理模式,开拓创新,在转型中探索道路,在跨越中收获成效。
面朝大海,海洋经济迈开步伐
广袤的海洋赋予这个时代许多挑战和机遇,2013年的春天,《福建省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条例》和《福建省海岛保护条例》等12项海洋与渔业立法项目列入当年度省政府立法计划。这一年,是福建省海洋立法项目最多的一年。提请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十二条措施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快渔港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洋渔船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海洋与渔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去年,福建重点推进两批共172个海洋与渔业经济重大项目建设,总投资472亿元。利用“6·18”项目交易会平台,对接项目111项,总投资额183.3亿元。与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等联合举办东海海洋经济发展论坛,推进海洋科技成果、项目与金融对接。推进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等一批海洋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和示范带动效应初步显现。引导支持海洋渔业“走出去”。重点推动了“印尼金马安渔业综合基地更新改造”、“中国-东盟渔业产业合作及渔产品交易平台”、“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海洋学院”和“印尼纳土纳渔业基地建设”等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
改革创新,科技兴海深入人心
2013年,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加强与国家海洋三所、厦门大学和中澳企业家联合会等院校社团合作,重点围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工作。打造福州蓝色硅谷,力争形成“一带二区五园”的发展布局。打造海洋人才高地,以产学研用结合驱动园区、产业发展。推动科技成果示范和推广,省水产研究所分别与3家企业签约,“金牡蛎1号”与“海极鲜”两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全面推广大黄鱼等36个主导品种和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技术等21项主推技术,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6%。全年实施“五新”推广项目19项。
靠前服务,赢得群众满意口碑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系统积极践行群众路线,全面开展“四下基层”和“马上就办,办就办好”活动,指定专人跟踪服务省重点建设项目用海,组织领导干部下基层指导和现场办公,及时解决重点项目用海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实际问题。为缩短群众、涉海企业行政审批,省厅建立县、市、省三级行政服务系统审核审批联络网,数据资料电子化、自动化流转,实现数据共享,极大方便了行政相对人。为了破解中小型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省厅引导设立现代蓝色产业创投基金,首期募集资金超过2亿元;开展海洋中小企业助保金贷款业务,已授信贷款2950万元,两年内可发放助保金贷款42亿元……
尊重自然,灾害防御应对有序
暴雨,肆虐挑衅的台风,八闽子弟早已熟悉在汛期风神雨神的侵袭。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也习惯了通宵达旦的
与灾害的较量。去年,福建先后遭遇了14个台风(含热带风暴)袭击,其中4个正面登陆,10个造成影响,台风数量较常年大幅增多。特别是“菲特”台风,登陆福建福鼎时风力14级(42米/秒),福鼎星仔岛实测风力达15级(50.7米/秒),是建国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秋台风”。有3个台风与天文大潮重叠,其中“潭美”导致平潭以北沿海超过橙色警戒潮位,局部超过红色警戒潮位;“天兔”导致漳州东山站和旧镇站出现了建站以来最高潮位;“菲特”导致霞浦三沙站、蕉城白马港站和闽江口潭头站潮位超过橙色警戒潮位。在每一次的危难之际,全省海洋系统靠前指挥,早部署、早转移,累计救助受灾群众386.35万人次,实现了省政府提出的“不死人、少损失”的目标。
学会感恩,牢牢守住碧海蓝天
“发展海洋经济不是简单索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同样重要。”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吴南翔厅长要求各级海洋系统在发展海洋经济中,严格落实海洋环保目标责任制。5月,争取国家海洋局支持中央海域使用金返还专项资金投资3500万元,用于实施漳浦旧镇湾海域退养还滩生态修复项目和福安白马港海洋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工程;7月,拨付种质资源保护类项目专款,支持“湖洋溪黑脊倒刺鲃”、“漳港海蚌(西施舌)”、“汀江大刺鳅”、“武夷山九曲溪光倒刺鲃”等6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建设。10月,放流鱼虾贝苗种5.3亿尾(粒),淡水增殖放流苗种6322万尾,放流珍稀濒危物种胭脂鱼1.4万尾、大鲵140尾、中国鲎13.9万尾、棘胸蛙8万尾、文昌鱼5.5万尾……这片孕育八闽儿女的母亲海,没有因为经济发展陷入深深的混沌当中,我们的指标控制、生态修复为我们的子孙守住海洋的健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