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国务院常务会议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新举措

27.11.2014  08:17

新闻分析:塑造“中国服务”品牌

——业内解读国务院常务会议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新举措

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打造外贸竞争新优势作出部署。业内人士认为,在货物贸易传统竞争力削弱的背景下,推动中国服务外包发展,对形成外贸发展新亮点、促进国内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及扩大就业渠道意义重大。

与备受关注的“中国制造”相比,“中国服务”对很多人仍相对陌生。事实上,我国服务外包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已成长为仅次于印度的全球第二大服务外包国。

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共签订服务外包合同150217份,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为818.4亿美元和611.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3%和33.4%。

同时,与人们传统观念中“服务外包”就是电话服务、数据服务不同,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向高端业务拓展态势明显,生物医药研发、产品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高附加值的知识流程外包与提供商业解决方案的业务流程外包占比日益增大。

在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副教授姜荣春看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产业发展进入转型期等多重因素影响,近两年我国服务外包总体增速有所放缓,但仍明显高于同期货物贸易和宏观经济整体增速,是最有活力的经济领域之一。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有利于形成我国对外贸易的新亮点和促进经济转型的新支撑。

更重要的是,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外包产业对中高端人才的集聚效应明显。截至2013年11月底,我国服务外包行业已吸纳从业人员511.3万人,其中大学(含大专)以上学历344.2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7.3%。“服务外包产业已经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司长周柳军说。

不过,伴随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同样也面临着人力资源成本与发达国家差距缩小、主要国际市场萎缩、国内外竞争加剧、企业经营压力增大等一系列挑战。

姜荣春认为,以信息处理和知识生产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外包产业与传统产业有本质不同,现行以制造业为核心的政策支持体系很难直接移植。例如,与制造业有设备、厂房等有形资产可以充当抵押物不同,服务外包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是人力资源,很难评估、抵押,加大了企业融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