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民“萌意”过冬至 专家寄望传承传统文化

23.12.2016  01:07
  •   福州市民蔡璐与儿子一起做创意汤圆把传统文化传承给下一代

      人民网福州12月21日电 (余杉芳)21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当天的福建省城福州天气回暖,大街小巷洋溢着浓浓的冬至节日氛围,在冶山路的一家干果店临时搭起了汤圆铺,买汤圆的市民络绎不绝。

      吃汤圆是传统的过节方式,也有把传统过出新意的。福州市民蔡璐就突发奇想:如果将做汤圆的糯米粉加入各种颜色当翻糖捏,自己的儿子是不是会更加爱吃?她的创意得到了全家人的认可,最终不但小孩子爱吃,她老公也觉得很“”。

      “我觉得传统手工艺、传统文化可以加入更多的创意,让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更加的感兴趣,继而将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元素现代化,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于社会日常生活的每个瞬间,赢得年轻人自觉的青睐与关注。”蔡璐说。

      “冬至在月头,棉被盖过头;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无霜;冬至在月尾,提着火龙去烤火。”刚过世的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生前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用福州话亲切的念出此句,这是老一辈的俗语,让人心生亲切。

      今年福州入冬后,气温比往年高,有市民感慨“寒冷的冬至,大家小心中暑。”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二十四节气对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仍然能起到指导作用。

      冬至不仅是节庆,更成为一种文化享受和生活方式。在福建,过冬至节气会打糍粑、搓汤圆、做冬至包。福建人迁居台湾,也把福建习俗带到了台湾。

      “大家往往以为台湾的年轻人会因为信息的发达而背离传统的文化,可事实却是相反,很多年轻人甚至比老一辈更想要去了解传统文化。”台湾民俗专家林正义感慨,中华传统文化在一些年轻人心中不但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遗失,相反还有更为强烈的认同感,“很多时候年轻人是缺少一些方式、途径来了解传统文化,如果有平台和机会的话,他们是很愿意去了解、学习和传承的。

      日前,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州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甘满堂指出,將节气列为非遗项目,等于给年轻人提供了学习机会与管道。他还建议,要把二十四节气纳入教育读本、考试,年轻人就会更好吸收这些传统文化。

  •   龙岩市高陂镇的王女士在制作客家传统冬至小吃“裹粄”(音)冬至包

  •   来自福建黄先生在台湾过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