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有成效
一是强化司法协理员管理,确保社区矫正工作成效。 三明市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厅关于司法协理员配备要求,按照15:1配备的要求,通过向教育系统借用富余教师,公开向社会招聘等方式到县级社区矫正中心和基层司法所从事社区矫正工作。为强化管理,确保人员到岗到位,正确履行工作职责。同时,为提高司法协理员队伍素质,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工作,市县两级司法局每年多次组织安排司法协理员进行社区矫正业务培训,并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加强业务学习。通过培训,社区矫正工作逐步规范,提高了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
二是加强社会组织参与,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发展。 一是村(居)民委员会的有效介入。村(居)民委员会人熟、地熟、情况熟,能够准确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动向和行为表现。司法所在接收社区服刑人员,建立社区矫正人员帮教小组时,村(居)民委员会主动介入,共同做好社区矫正人员的困难帮扶、社区服务等工作,促进社区矫正人员更快更好地融入社区、回归社会。目前,2024名在矫人员所在村(居)、社区等一级组织有关工作人员全部参与矫正帮教小组,已形成紧密的社区矫正协作关系,筑起预防重新犯罪的第一道防线;二是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妇联积极发挥妇联组织的优势,深化妇女法制宣传和维权服务,开展女性矫正人员帮教活动。通过向矫正对象发放普法宣传资料、法律书籍等,为女性社区矫正对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旨在为女性社区矫正人员提供心理辅导、帮扶济困、纾解压力,让她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社会的温暖,树立努力改造的信心和决心;总工会力促社区矫正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帮助司法局与企业合作,推动企业建立社区矫正教育培训基地、社区矫正人员过渡性安置就业基地,协助司法行政部门定期开展集中教育及帮扶特困人员就业。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帮助司法行政机关与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展开合作,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建立社会讲师团,开展教育学习活动,提高教育矫正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三是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水平。 目前三明市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有1928人,由社区矫正人员所在村(居)委会干部、教师、医生、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组成,他们协助司法所开展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法制、道德、文化等方面的集中教育;协助司法所组织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社区公益劳动,并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劳动进行监督、记录,有力促进了社区矫正工作开展。同时,为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教育,提高社区矫正教育工作水平,县司法局不定期组织教师、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志愿者对青少年社区矫正人员开展法制、心理健康等集中教育活动,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从社会招募专业心理咨询师参与社区矫正志愿工作,为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并为社区矫正人员开展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引导专业律师积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与县资质、信誉良好的律师事务所合作,在各个街道司法所设立社区矫正律师服务点,为社区矫正人员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以提高社区矫正人员的法律意识。
四是加强社会舆论宣传,提高社区矫正工作参与度。 市县两级司法行政部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开展大量社区矫正工作宣传,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宣传报道社区矫正工作意义、理念、现状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的重要性,提高社区矫正社会知晓率和参与度,普及社区矫正志愿者服务知识,提高参与水平,激发参与热情。同时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成就的宣传,大力表彰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为社会力量广泛深入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如《三明市探索有温度的社区矫正模式》、《精准帮教—三明市社区矫正侧记》等已在《福建法治报》刊登,新浪新闻、网易新闻等省委政法委微信公众号《清朗天空》也进行转载。
五是突出地方特色,助力社区矫正工作发展。 沙县司法局协调县地税、人社局、小吃办、民政局、工商局等多家单位,将沙县特色小吃业与特殊人群管理工作相结合,探索建立特殊人员“1+8”创业模式,借助培训平台,突破“技术壁垒”。县创业培训中心为希望创业的特殊人员提供免费创业培训。同时县小吃办每年提供50个免费小吃培训名额,培训合格后,由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发放会员证和沙县小吃注册商标准用证。发挥网络优势,突破“信息壁垒”。利用沙县咨询网,小吃同业工会定期、不定期向特殊人员发布全国各地创业讯息,并提供联系店面、协助办理营业执照、提供进货渠道等“一条龙”服务。政策保障跟进,突破“资金壁垒”。沙县财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凡特殊人员在开办小吃店或其他创业项目的,只要在创业资金上存在困难,可向金融部门申请5至8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如凤岗社区服刑人员严某,矫正期内在沙县经营大排档,但苦于资金周转不灵活,司法所了解情况后,不仅推荐他参加就业中心的SYB创业培训,而且培训结束后,在有关单位的帮助下,解决他燃眉之急。目前,严某已顺利回归社会,生意越做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