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华:完善市场体系推进信息化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今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如何认识现代农业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的形势怎么判断,目标任务怎么把握,深化改革怎么推进?这些问题既是关乎现代农业建设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也是我们农业系统在实践中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深化认识。
关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的进步提高了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工业化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等理念,给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很多借鉴。城镇化创造巨大的农产品市场需求,有力地促进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为优化农业发展布局、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推进农业信息化,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解决小生产和大市场的不对称问题,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市场化水平,前景广阔。近年来,工商资本流向农村、投入农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为现代农业建设带来了新的生产要素。
关于提升农产品品牌效益。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培育食品品牌和农产品品牌,用品牌保证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培育农产品品牌不仅能够引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市场竞争力,更重要的是深度挖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可以说,品牌建设作为参与全球农业竞争的国家战略,已成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紧迫任务。这两年我部启动建设的9个国家级农产品专业市场,重点也是从品牌打造入手,提升产业影响力和话语权。目前,洛川苹果品牌价值超过40亿元,斗南花卉、舟山水产、牡丹江木耳、重庆生猪、赣南脐橙、定西马铃薯等市场所在地政府也把品牌培育、宣传和保护作为工作重点,扩大社会影响,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社会公信力。但由于我国农业品牌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塑造、培育和保护体系还不健全,需要政府在战略层面上加强顶层设计,搞好制度安排、政策扶持与环境建设。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下一步,要加强品牌建设统筹规划,重点抓好农业品牌发展纲要的编制工作,通过顶层设计,加快完善品牌建设激励机制,夯实品牌建设基础支撑,创新品牌建设方式方法,推动农业品牌塑造、培育、宣传和保护,全面提高我国农业品牌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关于扩大农民田头收益。在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试点建设鲜活农产品田头市场,使农民生产的农产品直接进入流通渠道,减少流通成本和流通损失,同时,通过田头市场对农产品进行分级、包装、预冷、干制等商品化处理和交易,使农产品能够卖出好价钱,增加农民田头收益。今年我部准备与河北、山东、海南省农业部门合作,确定10个田头市场作建设示范点,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田头市场,探索不同的建设模式,把田头市场建成农产品集货场、加工场和交易场。
关于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引导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入农业农村,发挥好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探索建立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今年启动新疆棉花和东北、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探索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研究建立重要农产品价格调控目录制度,形成补贴和价格联动的调控机制。同时,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油菜籽、食糖临时收储政策。
关于加强设施装备条件建设。加快构建农业全程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体系,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组装与试验示范,推动农业生产大数据中心建设,在农作物良种繁育、种苗培育、水肥控制、环境监控及畜禽水产养殖等领域和环节,加强信息化、自动化精准装备的研发应用。构建完善现代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和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开展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支持产地小型农产品收集市场、集配中心建设,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