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市农村文化艺术周折子戏展演掠影

22.10.2015  13:29

延平区文化馆选送南剑戏《回龙鸽·薛平贵登基》

邵武市文化馆选送三角戏《下南京》。

  身穿凤冠霞衣,轻舞水袖,脂粉演绎……12日到14日连续三个晚上,延城激情广场人头攒动。市文广新局在此举办第六届市农村文化艺术周折子戏展演。不少市民,在秋高气爽时节赶来看戏。

  “演得好哇”、“演得很认真,出神入耳”、“听说都是草根的,但有模有样,很像那么回事。”……市民们边看边议论,好不热闹。没错,演出的剧团是业余的,演员全是邻里乡亲的老百姓。但您可千万别小瞧,他们一挥袖、一提嗓,丝毫不输专业。此次所演节目多是颇具闽北特色的戏曲,延平的南剑戏、浦城的传子木偶、政和的四平戏……吹拉弹唱一出出精彩的折子戏。光泽县光荣三角戏剧团带来的三角戏《戏母回心》,说口风趣幽默,现场笑声频频,逗乐之余也让观众们明白只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就能赢得婆媳和睦、家庭和谐。浦城李声森传子木偶班带来《薛丁山征西》,李声森手控4只木偶,咿咿呀呀唱着,一不小心出现失误,木偶线相互纠缠,他赶忙扯开,观众们也不着急,用掌声为他鼓劲。

  来看戏的多是头发斑白的爷爷奶奶,如李大爷说的“我们小时候常看这类戏,现在看得不仅是戏,更是种热热闹闹的氛围和情怀。”也有不少年轻人来看戏,“80后”爸爸林炜让孩子跨其肩膀上一同看戏,他说:“虽然孩子看不懂,但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熏陶下也好。”

  市民们看戏的热情让演员们很开心。“场地受限,我还没施展开呢,像是狮子滚球都没表演,下次有机会,欢迎大伙来浦城观看。”表演传子木偶的李声森说。邵武市通泰西村社区西门三角戏剧团的程喜凤说,在当地,三角戏很受欢迎,完整版的要演3小时,这次因时间有限,只表演15分钟,后面的故事更好看哩。

  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些剧团的现状参差不齐。有些剧团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我们这些剧种毕竟偏小众、冷门,不能以此养家糊口,年轻人不兴这很正常。”李声森说,要学会传子木偶至少得3年,他年轻时候带徒弟要收费,可如今,免费也没人愿意学。邵武三角戏团的程喜凤表示,剧团成员年龄多在50岁以上,都是自费买戏服,通常演出都赚不了钱,剧团运作困难。但也有不少剧团发展欣欣向荣。松溪县文联郑墩民间戏曲协会会长黄传贤表示,去年,通过寻找民间艺人活动,花鼓灯戏被重新挖掘出来。今年,花鼓灯剧团与郑墩中心小学对接,开设了花鼓灯兴趣班,受到学生欢迎。光泽县光荣三角戏剧团副团长吴仁福说,他们剧团通过县里开展的“送戏下乡”活动让更多人认识并喜欢上了三角戏,如今,他们剧团常接到庙会、寿宴邀请演出。剧团发展较好,今年刚收了6个学徒。政和县杨源四平戏剧团团长、四平戏传承人张孝友表示,今年他们请来四平戏专家在老谱基础上进行改编,使之更赋艺术性。11月,剧团将参演第六届福建艺术节26届戏剧汇演,让四平戏的名声更响。

  近年来,我市积极挖掘保护传统艺术,地方戏种发展逐渐向好。据市文广新局今年年初的普查不完全统计,我市共有14个剧团。平时,这些剧团活跃于当地庙会、民俗节,并对接各县(市、区)文化馆举办的“送戏下乡”活动演出。每年全市有200多场送戏下乡活动。市文广新局每2年举办农村文化艺术周,给予参演剧团一定演出费用,在丰富市民生活的同时,挖掘出身边业余曲艺、戏曲人才,宣传推广当地特色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