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2018.5.28:福建工科院校要加快培养应用型人才

28.05.2018  09:43

■专家建言
福建工科院校要加快培养应用型人才
□陈亚峰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2015年,省教育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发布的《关于开展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我省普通本科高校开展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工作,力争在五年内实现示范性应用本科高校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的创建目标。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研究型人才而言的,它是指能够将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熟练地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专门性人才,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按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可分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三类。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福建91所高校(普通高校88所、成人高等学校3所)本科应用型专业布点占比达54.8%,基本形成省属高校、“一市一校”和民办高校、独立学院共同发展的应用型本科办学格局,近年来,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上都获得了长足发展,为福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各种层次的人才。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省高校办学体制存在着一些弊端,致使人才结构不合理,同质化倾向严重,满足不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打造福建产业升级版重大战略部署”的需要。究其原因,各高校在制定转型发展规划、吸引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例如,2016年,全省本科高校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21.5%,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仅占14.1%,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仅占5.8%。2016年,全省共有30所本科高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占比仅30%。2016年,全省应届高校毕业生去企业就业与上一年相比下降了2.26%。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相适应,导致“就业难”和“技工荒”现象并存,而劳动力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因此,我省工科院校应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等国家和省重大战略,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加快培养应用型人才。

      科学制定转型规划。实现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其重点是实现学校科学制定转型规划。就工科院校而言,要认真研究自身优势特色和发展潜力,做到扬长避短、扬长补短,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根据学校所服务的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找准切入点、创新点和增长点。在实现转型过程中,要做到“真转型”,认真总结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吸取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深化学校教育体制改革,在科学确定转型时间表和路线图之后,将其上升到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全校上下勠力同心,真抓实干。

      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发展战略,加大开放办学力度,积极组织开展产业调研活动,深入了解所服务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与行业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双方资源有效共享。提高企业在学校参与合作办学的深度和广度,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通过共同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行业工程实验班、创新创业基地等载体,使高校更好地与企业深化合作。同时,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实现与当地与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创新发展的有效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严格遵循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根本出发点,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其导向为服务产业需求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密切学校和企业的关联互动,共同协商、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设计课程内容,共同参与人才质量评价。要充分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强化实验、实训和实习环节,提升实训实习占专业教学的比例,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探索建立校企“3+1”联合培养模式,即三年在校的专业学习和一年在企业的工作实习,实现专业教学和企业实习之间的学分置换。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改革要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的要求,以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来设计课程体系。在操作层面上,深入整合专业基础课、主干核心课以及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等课程,形成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课程群或课程模块。改革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知识结构体系,加大实践环节和企业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在合作企业中学习与理论知识相关的实践内容。同时,在广泛听取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优化课程结构设计,重点突出专业课模块的设置。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实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等模式。在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范围选择上,把合作企业的一线技术需要作为其选题来源,结合实践过程中的案例开展项目化教学。

      加大创新创业力度。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加强专业社团建设,聘请专业教师或校外专家担任社团指导教师,依托社团自行组织开展各类专业技能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竞赛活动,推动赛事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通过参加各类大赛,学生能够不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同时,也利于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从而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工科院校人才培养向应用型转变的核心要素。首先,要做好教师分类管理,改革教师评价体系,结合工科院校实际情况,改革教师的职称聘任制度和考核方法,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考评体系,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有计划地聘请企业中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参与学校专业建设,担任专业的兼职教师,与学校共同承担起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重任。再次,有计划地选送专业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转变其教学理念。

      (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