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河西岸十里闽学文化长廊 浓缩闽学精髓

23.12.2015  15:04
朱子问天效果图

  沙溪川流不息,流经三明城,是这座城市的母亲河,它的西岸恰是这座工业新城的发端所在。几十年来,那里因大型工厂而热闹,更多焕发出的是工业的文化。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近来一个大胆的城市文化打造构想悄然发生,人们想在沙溪西岸建造十里闽学文化长廊。这个构想可谓新鲜,其鲜度在于将沙溪西岸的工业走廊与闽学文化结合,展现出三明城新时期的文化光彩;这个构想可谓鲜明,其鲜明就在于:让这座年轻的城市与悠久的三明人文历史接轨,有了闽学文化的新所在。

  政协委员提案特别关注

  三明市政协常委、作家绿笙(林域生),长期关注闽学文化和三明地方文化,今年上半年,他写了一份提案,所关注的就是沙溪闽学文化长廊的文化构想。绿笙在提案中说:“福建闽学代表人物中杨时、罗从彦、朱熹三贤均在三明区域生活学习并从事讲学活动,留下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因而,三明可说是闽学文化的发祥地,是三明历史文化中最有号召力的名片。

  提案提出,“以沙溪河自然流向分别打造杨时、罗从彦、朱熹的闽学展示区。借河流自然流向依序建设,寓意文化的流传如河流一般生生不息。建议将整个市区从台江三明南站至徐碧铁路桥列入文化景观规划范畴。

  对于闽学文化长廊建设的具体规划,提案也作了考察和呈现。包括:正在建设中的三明动车南站,应建设“闽学文化广场”,集中展示“闽学文化”,重点呈现闽学四贤的传承脉络。其次,分区域单独展示三明籍的闽学三贤。而后以连接沙溪两岸的桥梁为节点,依序分别展示闽学四贤的文化精髓。

  这一提案同时提醒规划等部门,尽量利用现有景观,打造人性化文化走廊。本着节约成本的原则,尽量保留现有通道及景观。从更人性化的角度将市民出行的通道与景观结合起来建设。

  长廊文化亮点纷呈

  沙溪十里闽学文化长廊,是怎样的布局?根据规划文本,具体在沙溪西岸从台江坝到上河城的12.6公里亲水岸边,通过新建、改建、融入的办法,建园造景,修建石质栏杆,精心打造亭台楼阁、浮雕景墙、雕塑石刻等景观,将闽学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建成独具文化底蕴且又生态自然的“沙溪十里闽学文化长廊”。

  吴长树接受采访时说,这是作为市区文化主轴中的主题,而且将闽学作为文化主题,体现出“园中有学,学在园中”,并融入老百姓对三明的城市记忆。一位市民在看了规划后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沙溪十里闽学文化长廊,采用融入的方式,这很值得肯定。城市文化项目,只有在融入当中,才会有新的发现与传承。大家的目的,就是让文化长廊项目建成三明市区文化景观的新亮点、新记忆。

  细看规划,整个文化长廊有“”,它指的是沙溪河景观带,这是基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考量,可谓因地制宜,别出心裁。长廊行进过程中,有“六廊道”:即四贤文化廊、龟山文化廊、豫章文化廊、历史文化廊、愿中文化廊、朱子文化廊。这些廊道囊括了三明人文历史的精华,文化精髓走出“书斋”,走向市民,真是雅俗共赏。其中,台江大坝-城关大桥为四贤文化廊;城关大桥-下洋索桥为龟山文化廊;下洋索桥-列东大桥为豫章文化廊;列东大桥-永利市场为历史文化廊;永利市场-五路大桥为愿中文化廊;五路大桥-碧口大桥为朱子文化廊。在“南三龙”台江三明动车南站前建设“闽学文化广场”,突出闽学源文化景观,融入闽人源、闽师源文化内涵。

  文化长廊规划各方响应

  吴长树是市城乡规划局的主要负责人,对沙溪十里闽学文化长廊的规划情有独钟。在他看来,三明城的东岸有绵延十多公里的城市绿道,西岸应该有一道十里文化长廊。两岸呼应,方才完美。

  沙溪十里闽学文化长廊,得到了各方的积极响应。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沙溪十里闽学文化长廊”项目建设,并将“沙溪十里闽学文化长廊”项目列入市委市政府2015年16个市区重中之重项目进行督办。

  为了更好地形成规划、尽早落实,市里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由市住建局、城乡规划局、文广新局制定《关于建设沙溪十里闽学文化长廊的实施方案》,明确文化长廊由“政府统筹、县区参与、社会共建”。

  市城乡规划局委托知名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对长廊建设进行了规划设计,并于今年上半年组织专家对方案进行评审通过。不久前,这一规划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对外公示,引起了不少市民的关注。

  未来文化休闲新去处

  十里沙溪碧波荡漾,波移景换。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那些流传于民间的沙溪美景,亟待人们重新发现。十里文化长廊建设,通过新建、改建、融入的方法依形就势造“五园九景”,意在让景水相融,园中有景,景在园中。其中“五园”包括龟山园、豫章园、集萃园、愿中园、朱子园。“九景”是源头活水、四贤聚萃、程门立雪、文明之光、康乐胜境、浮桥古渡、朱子问天、桃李芬芳、源远流长,实现了沙溪胜景与闽学人文的巧妙结合。

  吴长树说,文化长廊将在重要节点,精心打造亭台楼阁、浮雕景墙、雕塑石刻、小桥流水、艺苑、茶楼、戏台、码头、广场、牌楼等,包括四贤阁、四贤书院、四贤祠、文公阁、礼同小镇等。将打造出市民文化休闲的新去处,真切地把文化与休闲融合,让市民实实在在体验到文化的乐趣与魅力。

  生长在本土的绿笙告诉记者,闽学文化长廊的文化作用,也将随之浮出水面。这一独特自然文化景观,形成沙溪十里文化旅游线路,既可以展示闽学文化在三明的历史风貌,也可以让闽学文化通过沙溪西岸体现出新的传承和发展,造就三明闽学文化的浓厚氛围,于文于民这都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对于闽学文化长廊的建设,本报将持续关注。(本文图片由三明市规划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