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重回岛上 鼓浪屿居民不必再跨海看病了
鼓浪屿之于中国,独一无二。习近平总书记称它为“女王皇冠上的宝石”。
鼓浪屿之于厦门,无可比拟。市委书记王蒙徽称它为“厦门之心”。
曾一度,这颗皇冠上的宝石,失了光芒,蒙上灰尘,渐行渐远。如何让“厦门之心”回归,厦门市委、市政府一直在寻找最佳路径和解决办法。这一年半的全面整治和提升,让小岛重新找到与时代和历史相契合的轨迹。
现在,这颗宝石正在回归,层层拭去覆盖的尘埃,重新散发惊人之美。
今日起,本报启动“回归 鼓浪屿提升系列报道”,以期和所有厦门人,所有关注鼓浪屿的人,共同探索“厦门之心”的未来路径。
两位百岁老人,住进新医院
108岁的来春金,有着鼓浪屿“大小姐”的骄傲与执着。
她是民国初年“厦门县长的女儿”,是这个岛上最长寿的老人。这几年,她一直身体不好,先后摔倒10次,有时摔得头破血流,但她就是不肯去医院。今年是她第11次摔倒,在家躺了5个月。老太太对女儿说,宁可死在家里,也不住院。
直到前不久,鼓浪屿医院的医生刘春,让老太太点了头。他一户户挨家走访,看到了久卧病床的来春金。他给老太太检查,发现她肺部有杂音,身上还有褥疮。
刘春将老太太劝去了医院。治疗一周,老太太的身体每天都在好起来,一度焦急的儿女们终于松了口气。
和老太太隔壁病房的,还有位百岁老先生。
102岁的李惠容,依然有着儒雅绅士的气质,他住在鼓浪屿的四落大厝里,这是栋历史风貌建筑。这位老先生会说英文,每天读书看报,但身体并不好。医生入户体检,发现他血压超过200,赶紧安排住院治疗。
前不久,病情稳定的老太太和老先生,相继出了院。
居民看病,再不用“漂洋过海”了
鼓浪屿医院,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住院率为零。
“缺医少药”、“医疗水平差”,岛上居民一度对医院失去信心。几年前,一名94岁书法家身体不适,家属被迫舍近求远,到厦门岛救治。“漂洋过海”耽误了治疗,一代名家不治而逝。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老人岛”,60岁以上人口超过三成,不乏百岁寿星。岛上老人,很多都不愿随子女到市区居住,他们要在鼓浪屿落叶归根。然而,他们毕竟年纪大了,在鼓浪屿看病难成了大问题。“鼓浪屿仍有人不愿在岛上就医,对医生和医院不信任是一大原因。”鼓浪屿医院的医生对导报记者直言,他们之前为8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要帮老人建健康档案,有20%的老人表示排斥。
今年3月,鼓浪屿医院试行由全科医生和健康管理师组成的团队挨家挨户走访居民。他们计划在6月30日前,走遍全鼓浪屿每个家庭,为每位纳入管理的慢性病患者建档案,每个病人都对应一个专科医师、一个全科医师、一个健康管理师,长期跟踪监控,从而探索鼓浪屿医改的独特模式。
社区功能正被一再强调和重塑
鼓浪屿曾经有医院,历经上百年,知名度很高。因为迁移,岛上医疗退化到只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能看个头疼感冒。
去年1月,鼓浪屿重新恢复办医院,由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代管。科室、病房、设备重新建设,许多名医、老医护人员重回岛上坐诊。今年3月,又启动挨家走访计划。“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重塑岛上居民对鼓浪屿医疗服务的信任。”鼓浪屿医院负责人说。
事实上,这一年半,鼓浪屿不断在进行社区重塑。不仅重塑居民对医疗服务的信任,还包括对各项社区功能的信任。
成立街道便民服务站,以低偿或无偿的方式,为困难居民提供水暖、电器等维修服务;改造街道老人活动中心,先后投入近20万元增设健身房、爱心餐厅、诊疗室、教育培训室、日间托老室;增设龙头社区爱心餐桌用餐点,方便老人就近用餐;启用鼓浪屿行政服务中心,和居民关系大的劳动保障、计生等,都可以在这里搞定……
仅一年多时间,几十项惠民举措陆续推出。医食住用行,不讲虚的,每项都落在实处,鼓浪屿的社区功能正被一再强调和重塑。
80岁居民老苏,和78岁老邻居,昨天在“爱心餐桌”一块吃饭。两人边吃边聊,有说有笑。
都是鼓浪屿上的独居老人。老苏说,他想起小时候,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会招呼邻居小孩一块吃。很浓的家的感觉,很有爱。
这就是小岛上居民一直在期待的,鼓浪屿曾经的味道。
(海峡导报记者 詹文 崔晓旭/文 沈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