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袁隆平卸任杂交稻中心主任
据湖南省官网日前发布的人事任免信息,85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已卸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一职。自从1984年杂交稻中心成立以来,袁隆平已经在这一岗位上工作了31年。如今卸下行政职务,是否还会领导杂交稻的科研?从近期报道来看,袁隆平身体依然健康,在公开场合也多次提到超级杂交稻的新一期攻关。
继任者也有科研背景
据湖南红网报道,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一职已由中心党委书记、58岁的罗闰良接任。观察者网查询发现,目前罗闰良的公开资料并不详细,但显然也有科研背景。杂交稻中心官网称,罗闰良拥有正高职称。
杂交稻中心官网的简历显示,罗闰良1957年5月出生,湖南岳阳人,中共党员,理学硕士,研究员。曾任小学和大学教师,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科研处长,主任助理。现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公司监事。2012年6月,罗闰良同志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党委书记。
或许是由于近年来主要担负行政职责,在该网站科研专家介绍栏目中并没有单列罗闰良。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马坡岭,建于1984年,1995年以其为依托成立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统一运行体制,之前一直由袁隆平院士担任主任。
该中心是国内外第一家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发的科研机构,以杂交水稻育种为重点,进行杂交水稻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的选育;进行远缘杂种优势利用、水稻分子技术、转基因应用技术以及杂种优势机理等基础理论研究;进行杂交水稻亲本繁殖、杂交制种、高产栽培等配套应用技术研究及杂交水稻示范推广;进行杂交水稻资源收集与鉴定、种子纯度检测和米质分析等研究与服务;进行杂交水稻技术国际培训与开发;编辑出版《杂交水稻》期刊。
袁隆平院士近照
杂交稻取得新成绩
卸任行政职务,似乎并未影响到袁隆平继续从事超级稻的科研工作。就在昨天,袁隆平还向外媒发布了超级稻第五期研究的重大成果。
据中新网报道,昨天接待马来西亚等东盟六国11家媒体时,袁隆平第一时间宣布,位于湖南衡东县的超级稻示范基地实现了每公顷16吨的产量,这是继云南、河南后,第三个产量达到16吨的百亩超级稻示范地。
每公顷产量16吨,正是超级杂交稻第五期研究的目标。近十多年来,袁隆平院士领衔的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在超级杂交稻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于2000年、2004年、2012年、2014分别实现了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目标。
袁隆平还介绍说,杂交水稻已在全球40多个国家引进和示范推广,其中,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美国已成为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的国家,2012年种植的面积达到520万公倾,平均每公倾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如果全世界50%的稻田种植杂交水稻,每年可增产15亿吨粮食,可多养活4到5亿人口。”袁隆平说。
今年8月《重庆日报》的报道显示,袁隆平目前身体健康,仍在从事田间试验。报道称,如今,袁隆平虽然85岁,但身形依然挺拔,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凡是老年病如高血压、白内障等都与袁老不沾边。
“我的工作地点主要在试验田,越是打雷、刮大风、下大雨,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只要田里有稻子,我都坚持下试验田。我们搞育种的就是要坚持在第一线,这样才会发现新品种,才会产生灵感,‘灵感=知识+汗水’。”袁隆平说。
从今年4月9日“两优0293”水稻在安徽遭遇减产绝收一事被媒体披露开始,关于“超级稻”的各种讨论至今未绝。
事隔半年后,10月9日,袁隆平在《环球时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呼吁《请别再向超级稻泼脏水》,公开回应有关超级稻的质疑。全文如下:
最近一段时间,媒体上不断出现有关超级稻的质疑,某些网上评论甚至将矛头对准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以及我本人,对此我有话要说。
首先,超级稻是国家为了保证全国人民粮食需求而提出和设立的重大项目。从现实情况看,水稻既是我国也是全世界的第一大粮食作物,世界一半以上人口和我国60%以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尤其在中国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我们要解决粮食问题只能依靠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这个发展方向毋庸置疑。正是出于保障粮食安全的考虑,国家农业部于1996年正式就“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立项,目前超级稻品种已经进化到第四期,总体情况不断向好。作为科研人员,我们一直都在追求超级稻更高产,这是我们杂交水稻科研工作永恒的主题。
这段时间我正在湖南长沙的超级稻示范片考察。目前我国一共设有39个超级稻百亩示范片,现在有些示范片已经丰收。根据我的测算,大概5个示范片亩产过了1000公斤,平均产量也在950公斤左右。为了充分认识我国超级稻发展水平,我们可以简单做下对比:目前全世界水稻种植面积在22亿亩左右,平均单产为300公斤,即便在日本等一些农业科技较为发达的国家,平均单产也只有450公斤。仅从这点就能看出,发展超级稻给中国的农业生产带来多大优势。
当然,近期出现的质疑也暴露了超级稻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此我想指出,超级稻从来不是十全十美,它也一直处在改进的过程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的超级稻产量高但品质不好,但当时的主要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老百姓对于大米的要求也没那么高。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老百姓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变得更高,我们为此也在不断对超级稻进行改进。我的宗旨是既要高产量也要高质量,绝对不以牺牲产量来追求质量,现在来看这个目标也已达到。按照农业部的标准,产自超级稻的大米已经达到二级以上指标。
即便如此,超级稻在技术上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其对病虫害尤其是稻瘟病的抵抗性还不甚理想。按照农业部的九级评定指标,超级稻的抗病虫害能力处于5级的中间水平。我们希望未来超级稻至少达到二、三级,即高抗水平。我理解社会对于我们农业科研的高期待,但农业科研和生产从来不能一蹴而就。超级稻的生长和改进周期很长,起码需要三年五年时间,即便你晚上加个大夜班也无法那么快就解决问题。
我现在已经是80多岁的人了,既经历过上世纪60年代饿肚皮的苦日子,也享受到现在丰衣足食的好日子。那些有关超级稻甚至对我本人的质疑中有些出于善意,但有些也有居心叵测之嫌。对此我想说的是,超级稻研究事关国家荣誉和粮食安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绝不会退缩。现在我们的科研团队正在向超级稻第五期攻关,向着更高产量和更高质量奋进,我希望社会上某些人不要再向我们的超级稻泼脏水了。
作者:黄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