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岁父亲和儿子同上本科线 不为出名只为圆梦

01.07.2014  12:53

 

    6月28日,新邵二中,蒋忠新和儿子蒋康。父子一起参加高考,分数分别是477分和550分。图/记者杨旭

    6月28日,高考成绩公布之后的第四天。新邵二中高279班毕业生蒋忠新和儿子蒋康起了个大早,赶到学校填志愿。

    在学校转了两圈后,他们又决定这天还是“不填了”。原因是,时间还有多,他们也还拿不准。父亲和儿子,分数分别是477分、550分,分别超出理科二本线35分、一本线28分。这在旁人看来皆大欢喜的结果,他们自己却并不特别满意。蒋忠新说,接到儿子汇报分数电话时,“各自痛心”。

    这天的下午4点,蒋康和另外7名同学为打暑假工坐上了去往深圳的火车。蒋忠新在车站默默送别,心里却在盘算着自己的新“前程”:填志愿之前去邵阳学院一趟,如果学校愿意接收他这个年龄43岁的考生,他将报考该院的中文或者财务会计专业。

    不出意外的话,他将成为湖南2014届年纪最大的大学新生。

     陪读开始,只为治儿子的网瘾

    采访蒋忠新并不顺利。“之前那些媒体乱写,搞得我很烦。”他说,“出名并不是我想要的,我陪读,也不是为了想出名。

    其实“烦恼”的最大根源,是他对自己和儿子的成绩并不是特别满意。

    6月28日上午,我们见到这对“高考父子”。蒋忠新穿着一双凉拖鞋,脚趾上还挂着泥巴,和儿子并排站在学校一棵大白杨树下。

    “27日我想了一晚,想通了。”他说。儿子比较理想的大学是湖南师大,但眼下的分数还是有风险,而他自己,“几门功课都考砸了”。

    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周慎也表达了同样的心情,“老蒋平时最拔尖的语文这次反倒拖后腿了。”不过他说,最后的成绩也还是在意料之中。

    蒋忠新可不这么认为,“如果再努把力,我上一本线还是有希望的。

    上不上一本,对于蒋忠新来说意义非同寻常。“刚开始陪读时,我跟儿子放过狠话,我一定能考上一本,如果考上了,他以后都要听我的。

    儿子在一旁笑,摸了摸自己的头说,“嗯,这下换你听我的了。

    蒋忠新是新邵县上坪镇赤水村人。上世纪90年代,他和妻子在上海打工,儿子蒋康在上海上小学。蒋康读初三那年,蒋忠新全家回到了新邵老家。他用多年的积蓄,承包了村里的园艺场,专门栽种杨梅。

    蒋康初中毕业考上新邵二中,迷上了上网。蒋忠新经常接到老师的电话,说他儿子又跑出去上网了,要他去学校一趟。

    被叫得多了,蒋忠新也烦了。他处罚儿子的方式与众不同:领着儿子回家,不打也不骂,而是把儿子带上200亩的杨梅山,让他挖土。“一直挖一直挖,不喊停。儿子大概也心虚,也不反抗。

    杨梅并没有赚到钱,蒋康读高一第二学期时,蒋忠新还是决定去外面打工。在广东佛山,短短几个月,他在一家模具厂从普通员工做到了技术员。但儿子依然不省心。

    “儿子的网瘾更严重了。我当时想,我在他身上倾注了很多心血,如果他将来考不上大学,那我赚再多钱也没用。”蒋忠新说。

    于是,他和妻子回了老家,在儿子的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专门监督儿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