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8岁小学生乌龙江溺水 同伴惊慌掩埋其衣物

30.06.2015  12:01

 

  昨日下午3点钟,在“失踪”将近48个小时之后,福州的8岁小学生小天,终于从乌龙江里被捞了上来,全身浮肿,再也无法写完剩下的47页暑假作业。

  6月27日,是福州三山学校放假第5天的日子。下午2时许,小天应邀和5名孩子一同前往乌龙江玩水,但不幸溺水。据称,在落入江中时,小天曾伸出双手呼救。同行的孩子们因为惊慌没敢求助,掩埋了小天的衣物,回家只字未提,直至最后事情被发现。

  目前,金山派出所已介入调查。

  心理学家指出,同行孩子做出这种举动,除了从众心理之外,也和其受到的各方面教育相关。在教育孩子遇到这种情况时应正面引导,告诉他们打什么电话,该怎么做。

  事件回顾 8岁小孩溺水同伴埋其衣物不敢声张

  小天最早被发现没回家,是在6月27日下午6时许。下班回家的父母在村口没看见儿子的身影,回家做好饭后,还是没等到玩耍归来的孩子,觉得好生奇怪,便外出寻了一趟。

  “我们去找了几个平时跟他一起玩的孩子,个个都说没和他一起出去。”小天的妈妈张雪告诉东南快报记者,小天平常比较宅,一般不怎么出门,除非有人邀请。

  当天晚上,因为一直没找到孩子,他们怀疑儿子被拐了,便拨打了报警电话。

  28日,他们便开始一整天的寻找。在高宅村周边,到处贴上关于小天的寻人启事。

  张雪介绍,儿子的确切消息,是傍晚6时许一个孩子无意中说漏的。“几个孩子一起玩,其中一个就问‘小天今天去哪儿了?’另外一个便回答:小天掉水里了。”张雪说,听说这件事的孩子跑到她家中,告诉自己这个消息。自己才知道,儿子竟然是在乌龙江洗澡时,溺水了。

  找来事发时的几个小孩经过了解,她才知道事情的经过。

  原来,当天下午2时许,小天应邀和几名孩子一起去乌龙江洗澡,潜水时掉入江中,将双手伸出水面呼救,孩子们慌忙跑到岸边,随后将衣物埋起来。

  张雪说,根据她了解,同行的有6个孩子,2名念三年级。

  小天溺水的地点就在福州浦上大桥附近的江岸边

  2天后尸体才被打捞上岸

  昨日上午,在事发地点,东南快报记者看到,由于上涨的潮水已经淹没了现场,警方无法搜寻到孩子们掩埋的衣物。

  当天同行的5岁孩子小文,向东南快报记者证实了张雪的说法。“我们有6个人,小天掉下去以后,大的就叫我们把衣服埋起来。”小文说,于是回到家中他们也不敢告诉家长。

  前天一整夜,知道孩子是溺水之后,张雪夫妇没有合眼,拨打了5通报警电话;附近的四川老乡帮他们沿着乌龙江边走了一遍又一遍,希望能找到孩子的尸体或是他留下的蛛丝马迹,但都没有结果。

  昨日中午12时许,小天的尸体被发现在距离事发点约7公里的乌龙江下游。

  下午3时许,终于被打捞上岸,送往殡仪馆。而事发时也在现场的两名孩子及家长,被带往金山派出所。警方表示将做进一步调查。

  记者调查 小天生前暑假期间基本宅在家中

  小天的家,在仓山区建新镇高宅村的一个城中村内,民房二楼靠边的房间,就是他生前居住的地方。墙上那台电视机和桌上的零食,是他生前最喜欢的。

  父亲王贵已经记不起来,自己来福州有多少个年头了,他只知道,自己刚到福州的时候,外贸中心酒店是福州最高的楼。

  “我们上班的时间,是早上5点多到晚上5点多,回家时在村口总能看见孩子在那里等。”王贵说,孩子在三山学校念小学二年级,6月23日开始放假。每天早上,他出门时便将挂在门外的大锁摁上,将儿子关在屋内,让他自己看电视、吃零食,到了上午7时许,住在对门的(小天的)嫂子才会来将锁打开,让他自由出入。但孩子非常懂事,从不在外乱跑。

  “午饭通常就在孩子的嫂子家里吃,”王贵说,去年暑假,房东家的保姆在家照看老人,自己便每月给保姆300元钱,让她帮着看一下儿子,今年保姆走了,儿子便每天都在家里,有时候其他孩子来玩,几个人就一起在屋子里看电视,小天还会将桌上的零食分给他们吃。但小天并不排斥这样的假期,他有时候还愉悦地对王贵说,“爸爸,你把我关在家里吧,没事。

  而如今,孩子们最喜欢的假期才刚刚开始,8岁小天的人生却结束了。他再也无法完成那剩下的47页暑假作业。

  小天的遗体被打捞上来后,他的父亲和其他家属都哭成一团

  心理专家 同行孩子逃避的举动或跟接受到的教育有关系

  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翁进解析,在发生这种紧急情况下,孩子们都会感到害怕,可能他们曾犯过一些错误时,受到家长的严厉批评,因此在发生这类事时,最开始想到的,是先规避自己的责任,避免被责骂,于是产生了隐瞒家长的念头。而年纪较小的孩子,又容易受年龄较大孩子的怂恿,在从众心理下,孩子们便不敢向家人透露此事。

  翁进说,可以判断的是,孩子做出这样的举动,多多少少跟他接受到的教育是有关系的,如果家长或老师乃至社会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曾经告诉过他,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拨打什么样的电话求救,应该怎么去解决和面对,多一些正面的引导,孩子可能就不会做出这种逃避的举动。□东快记者陈雪芳陈腾健文/实习生林仕杰(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