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创造县域“半小时交通圈”的“屏南速度”
宁德网消息(张尚瑶 张川闽) “昔日屏南又贫又难,今日屏南有点名堂,明日屏南点缀江南。”这句近年来广为流传的顺口溜,道出了“屏南之难”的瓶颈在于道路不畅通。
如今,道路畅通了。2015年12月底,屏南县“镇镇有干线”项目之一代溪镇经熙岭乡至甘棠乡坂兜村二级公路贯通,标志着全县“镇镇有干线”项目已基本完工,县城到各乡镇的县域“半小时交通圈”初步形成,成为全市率先完成该项目的县份,创造出了县域“半小时交通圈”的“屏南速度”。
一条公路改变塘后村命运
车出屏南县城,沿着县城至代溪镇二级公路,行驶27公里,仅25分钟时间便到了群山环抱的熙岭乡塘后村。
一派新农村繁荣景象迎面而来。村中,楼房一幢赛一幢漂亮;地里,一座座菇棚耸立。“路修好了,改变了乡亲们的生活,改变了塘后的面貌,食用菌产业更是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村支书张天辉乐呵呵地说。
地处山区深处的塘后村地少人多,全村600多人口,几乎家家种菇,成为全县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2015年,全村种植白木耳、猴头菇等食用菌500万袋,产值1500多万元。
可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却受到交通瓶颈的制约。“公路又小又窄,后八轮大车没办法开进来,麦皮、棉籽壳这些原材料只能从邻近的甘棠乡和古田县吉巷乡,用龙马车转运,麻烦不说,每吨光运费就要多加50元。更要命的,菇没人收;即便有人来收,价钱也压得很低。”在忙活的食用菌生产加工大户、村文书吴瑞昂显得很无奈:“我种了10万袋猴头菇和10万袋香菇,每袋原料要2斤,总共就200吨,光原料运费成本增多了1万元。”
如今,让人揪心的状况得以彻底改变。公路畅通,给塘后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张天辉掰着手指边数边说:“路通后,村子离县城更近了,原来32公里路程、1小时的车程,现在缩短到27公里路程、半小时不到的车程。大车直接开到村口,全村人种的500万袋菇,光运费成本就少花了25万元。集装箱可以直接进村了,鲜菇成了抢手货,每斤收购价钱至少比过去高出1角。村民卫生意识增强了,村容村貌变得干净整洁了。”
塘后村只是受益于公路畅通的一个美丽缩影。一直参与项目建设的屏南县交通运输局主任科员张天茂,对镇镇有干线项目带来的益处更是了然于胸。“路修好后,距县城最远的代溪镇,总路程由45公里缩短到36公里,1小时20分钟车程缩短到半小时。全县总里程缩短了10多公里。开车更方便、更安全、更节约时间了。公路畅通,这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
镇镇有干线的“屏南速度”
“屏南过去公路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沥青路,没有等级,也达不到四级标准。坡度陡、弯道多,坑坑洼洼、弯弯绕绕的,行车很不安全。”在屏南县交通运输局,张天茂无奈地说。
2012年,我省出台《福建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布局规划》(2012-2030年),提出全省929个乡镇和重要旅游景区要实现“镇镇有干线”,全部通三级及以上干线公路。宁德市“镇镇有干线”项目总共23个。在屏南,“镇镇有干线”项目公路总里程为70多公里,总投资5.7亿多元,涉及全县11个乡镇中的10个乡镇,覆盖面积达82%,受益人口10多万人。
“项目于2013年12月动工,2015年12月全部完工,并且全部都是二级公路。”张天茂自豪地说。
屏南是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仅2013和2014两年新开工建设“镇镇有干线”和国省干线约84公里,需投资约8亿元。而2015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仅3.45亿元,每年也只能从牙缝中硬挤出2000多万元用于民生项目建设。
“镇镇有干线”项目建设资金难题如何破解?项目总指挥、县政府副县长陈芳对此了然于胸,他掰着手指数了起来:“一是政府舍得投入,从2012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所形成的建安税作为道路建设发展基金,全额用于交通建设,三年共投入了1.75亿元;二是筛选部分难度较大的项目与宁德市交投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取长补短,缓解了资金压力;三是全力在优化设计、节省造价上下功夫;四是询价对比,努力节省前期工作费用;五是‘以干得助’,争取上级补助最大化。项目完成后,初步估算能得到0.9亿元的奖励资金,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压力。”
项目实施如何破解安征迁难题呢?“我们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知道修路的好处,让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项目建设,是破解安征迁难题的有效途径。”陈芳欣喜地说,在经济最落后的省级贫困乡寿山乡,群众自愿给项目提供土地,山地也几乎是“零补偿”,水田补偿标准也大大低于其它项目的征地标准。“地征了,项目推进就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