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农村综合改革:换穷貌、改穷业、挪穷窝、拔穷根
“硬骨头”,怎么啃?
屏南是福建省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2008年,屏南被省农办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试点县;2014年11月,经农业部等13部门联合批复,屏南成为全国第二批3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承担扶贫开发综合改革试点任务。
按计划,屏南将围绕“换穷貌、改穷业、挪穷窝、拔穷根”,从精准扶贫三级平台建设、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产业扶贫、造福搬迁易地安置、社会扶贫等5方面有序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区扶贫开发综合改革试验,用5到6年的探索实践,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东部扶贫模式。
任务艰巨。先要找到需要改革的问题症结,寻找突破点。
屏南县委书记程树平介绍,该县在扶贫开发和贫困户稳定增收方面,遭遇一系列挑战:传统养殖业面临生产要素相对匮乏和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双重挤压,其生产项目成本高、抗风险能力低、增收可持续性差的弱点日渐暴露。因此,挖掘适合贫困户增收的产业和生产模式成破解增收难亟待解决的问题。
屏南农民收入逾六成来自农业,逾三成来自打工,财产性收入仅占0.2%。不难看出,目前剩下的贫困户大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扶贫要有“硬本领”。
如何破题?屏南人开启先行先试的改革创新,实行领导和单位挂村、资金项目扶持、扶持集体经济发展、企业结对帮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党建扶持等“六到村”,干部挂户、龙头带动、造福搬迁、信贷扶持、能力培养、社会保障等“六到户”措施,实行一包到底,不脱贫不脱钩。
今年,屏南探索出整合培训、信贷、政策,规划建设产业扶贫园区和龙头带动扶贫利益联结“三位一体”产业扶贫机制。按这种模式,屏南建5个产业园区,吸引30个扶贫经济实体参与产业扶贫,带动600多户贫困户发展,促进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活水”,怎么引?
在屏南县棠口乡棠口村,贫困户周修船刚收完本季的滑菇。“今年又贷了5万元用于扩大生产,滑菇种了4万袋,白木耳3万袋。”
2009年,他得知县里成立了小额信贷促进会,村里也有协理员,可提供低息贷款,就有了贷款种菇的念头。“我种过十几年的菇,县里也扶持发展种菇业,我想能不能贷点钱做这行。”
于是,他找到村主任兼协理员周为团,提交了相关资料,再由村镇干部提供担保,很快拿到2万元贷款。当年他种下9000多袋白木耳和1万袋滑菇,赚了几万元。
“小额信贷让我起步了,现在我的信用级别高了,还清上年借款后,每年可贷5万元用来扩大生产。”周修船说,现在他每年约有10万元收入,建起了新房,女儿也上了大学,生活越来越好。
在周为团手中,为村民提供的担保已达700万元。据屏南县委农办主任胡小青介绍,像周为团这样的协理员,全县共有4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