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南代溪镇康里村首届“春晚“侧记

15.02.2016  11:43

   宁德网消息(记者 阮兆菁 本报通讯员 郑玉晶) 猴年春节,屏南县代溪镇康里村的热闹和往年有点不同。正月初二、初三连续两个晚上,没有绚丽的舞台设计,没有华美的灯光效果,康里村戏院依然水泄不通,由康里村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以“家”为主题的“首届春节联欢晚会”、“首届春节戏曲晚会”正在倾情上演, 吸引了四里八乡3000多位乡亲前来观看。

  本次康里“春晚”分“家园、亲情、家风、团圆”四个章节,戏曲晚会表演了康里北路戏传统剧目《打金枝》。两台晚会都弘扬了“家庭和睦,子孝孙贤”的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深情表达了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春节团拜会上的“回家团圆、孝老祈福,浓缩着无尽的骨肉亲情和家国情怀,成为中国人几千年来绵延不绝的精神之根”的讲话精神,抒发了“农村生态美,家庭温情浓”的新型农村农民的浓浓情感。真正成为一道接地气、扬喜气,补正气,传承、展示康里村文化底蕴的春节文化盛宴。

  舞龙、情景剧、歌舞、武术、器乐表演、诗歌朗诵、魔术……本次康里村“春晚”的表演节目共有30多个,真是让人目不暇接。在这些演出的队伍中,年龄最大的是苎麻纺织手艺表演的87岁韦金绥老人,年龄最小的是只有5岁的郑雅琦小朋友。郑楠楠和郑晶玲这两个大学生主持人已经是老手了,她们在首届乡村民俗文化节上崭露头角,大家亲切地叫她们“小董卿”、“小周涛”。

  主持人的表现值得称赞,更多的是像郑秀雯这样的年轻人。23岁的郑秀雯是福州一家幼儿园的老师,寒假前,她在忙碌的工作间隙,预先编好三个节目,并精心在网上选购演出服。春节期间,正是她父母养殖场最忙碌的时候,回家的她一边帮助父母卖鸡鸭,一边争分夺秒地排演节目。她编导的开场表演“六小龄童闹新春”赢得一片喝彩声。 “春晚圆满结束,满满的收获,能尽自己的绵力为村里作点贡献真的很开心,孩子们跳得很好,欣慰!”郑秀雯微信朋友圈的话道出了所有晚会参与者的心声。

  在众多的节目中,有一个节目特别精彩,它就是苎麻纺织场景展示,苎麻丝、麻篓、纺麻机、织麻机……这些新鲜的老物件引起了年轻一代的强烈好奇,在悠悠的配乐声中,“吱吱呀呀”的织布声让中老年人回忆起久远的岁月;在《我是康里人》,《爱拼才会赢》的曲调配上改编的歌词,康里的历史、景物、新农村的变化、对未来乡村生活的展望,在老艺人郑福造孙子郑溱潼等三个年轻人轻快、激情的歌声中,台上台下唱成一片。最让人感动的是,在康里执教四十多年的退休教师郑晶珠老师带领一家10多人为大家献唱了《家和万事兴》,赢得了阵阵如雷般的掌声。

  据康里村“春晚”主策划者郑福顶介绍,2008年,康里村“福建省造福搬迁工程”项目启动,挡在康里旧村前面的峨嵋山被推平,新村建设热火朝天,许多外工经商、务工、退休、已迁居外地的村民回乡建房,两百多座规划整齐的三层小楼房在新村矗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更高了。2014年农历五月,他和几位乡贤一致认为,康里村的北路梆子戏剧团许多老艺人都健在,演员大多年富力强。和屏南其他地方戏传承相比,条件明显优越。翠峰北路梆子戏源于山西梆子,清咸丰九年,坑里(即康里)茶商从浙江温州引入,初名“翠峰北路梆子戏剧团”民国十七年(1928)改称“康里北路梆子戏剧团”。此后,剧团几番沉浮,几易其名,几度停演,但一直久负盛名。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农历六月二十四,康里戏院又响起了久违的锣鼓声。八十岁高龄,著名丑角郑福烘扮演的《狸猫换太子》中的黄宗怀一角,在寒窑前的那一惊、一乍、一趔趄还是那么生动,那么有趣,赢得台下阵阵掌声。北路梆子戏的成功复演给了大家极大的信心,“翠峰北路梆子戏剧团”重新成立,由改革开放初期就外出经商,现回乡定居的郑福概任团长。2015年8月8日,“康里首届民俗文化节”成功举办。

  活动的举办成功,像一束催化剂,康里“春晚”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9月初,成立了康里“春晚”筹备微信群。“谁家有3.5分二的莲花头音频线?”“猴子的是谁的节目,没人给我音乐”……这样的话题不断在微信群里发出,没到现场的人,也能感受到一片紧张浓烈的气氛,村民们的参与热情日益高涨。正月初二、初三康里“春晚”的生动演绎,给屏南县的农村文化生活注入了新的内涵。

  “参与的全过程让我感受到浓浓的乡情和暖暖的爱!明早,我又将踏上征程,父老乡亲,明年再见!”这是音响控制师——郑晶珠小儿子陆观叠在微信群里的留言。

  让我们共同期待:2017年的康里“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