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物局原局长郑国珍:福州应在名城保护中起到标杆作用

07.12.2016  10:40

  福州新闻网12月7日讯(福州晚报首席记者 綦芬)12月8日是福州市获批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30周年纪念日。福州当年是怎么走上申报之路的?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文物考古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会员、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专家组和文物工程管理专家组成员、福建省文物局原局长郑国珍教授。回顾申报经过,这位见证了福州名城保护建设进程的63岁“眼镜书生”感慨万千。

   第一批没评上

   对福州震动很大

  1982年,从厦门大学考古专业毕业两年的郑国珍还是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干事。“那一年,国家启动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8月公布了泉州等24个城市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事对福州震动很大。”郑国珍回忆说,“大家说,福州是八闽首邑,历史积淀那么深厚,有那么多文物古迹,怎么没评上?”后来才知道,福州没有申报。

  为了把福州推介出去,让福州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国家和社会所认同,市委市政府牵头,文化文物、城建规划、方志办、党史办和社科所等部门迅速介入,梳理了福州历史沿革、重要名人遗迹、重要历史建筑与传统街区、乡村等材料上报国家有关部、局,并邀请了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的权威专家单士元、郑孝燮、罗哲文、祁英涛等来榕考察。“福州还真是名城!”专家和部、局领导得出结论并表示,“在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评选时,一定优先考虑福州!”到了1986年12月评选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福州成功列入。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推动了大批文物古迹的修复

  “福州申报、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揭开了城市发展的新篇章,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的传承、保护、展示、利用得以融入城市建设,成系列地展开。”郑国珍说。一大批重要文物古迹得到修复和合理利用,文物保护工作亦不断加强。1982年8月,第一进的住户迁出,林文忠公祠开始维修。1982年至1985年,省委省政府腾出地来,使华林寺大殿得以落架迁移修缮;乌石山东麓的崇妙保圣坚牢塔、于山的报恩定光多宝塔和大士殿等历史建筑群得到维修;闽王庙也从福州十九中的校办工厂手中要回修缮。1984年8月,浸泡在臭水中的马江昭忠祠与阵亡烈士墓得到修复。此外,被工厂占用的开元寺、西禅寺等历史文物密集场所亦陆续腾出,加以修复。福州市博物馆、林则徐纪念馆、马江海战纪念馆、华林寺大殿文保所、戚公祠文保所、古建筑设计研究所、古建筑维修队等先后成立。

  郑国珍也在福州名城保护建设过程中走上领导岗位,1983年3月担任市文管办副主任,一年后转正,1996年7月调任省文化厅文物处副处长(主持工作),退休前为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