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过年,有“薪”更要用“心”
2021年“春运”临近,面对严峻复杂的冬季疫情防控形势,连日来,国家卫健委和多个省份纷纷发声,倡议在工作地过节、非必要不离开当地。因国内多地出现新增病例,北京、天津、上海、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吉林等24个省份倡议就地过节。(2021年1月11日,中国日报)
2021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但疫情又出现了拐点,为了最终的胜利,“就地过年”成了今年迎春的一句流行语。受疫情影响,今年春运抢票的热度也低于往年,各地市号召市民“就地过年”初显成效。但是,就地过年,既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付出。这不能只是一句流行语,要“留得住”异乡游子,对得起舍小家顾大家的付出,这个年也得让异乡人“过得好”。
面对回家的“诱惑”,很多人在“回家和留下”之间纠结徘徊。对于在外忙碌了一年、就盼着回家团聚的人而言,选择留在工作地过年依旧是个艰难的决定,但可以理解。最终,这些人是否留得住,不能仅凭每个人响应疫情防控号召的自我觉悟,更应考验一座城市能否给予外地务工者“归属感”。能否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条件,让外来务工人员感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幸福,年味得依然在。必须各方合力,想方设法、精心筹备,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拿出详尽可行的配套方案。
倡导“就地过年”要多些实招。这需要有更多的温情举措,合力留人。要鼓励各地政府推出一系列有“人情味儿”的政策,保障物资充足供应,改善就餐条件;应统筹冬春季的错峰生产、弹性休假,制定企事业单位防疫细则,保障留下的人能过个“健康年”“幸福年”,避免春节期间务工人员“无人问津”“无处安身”等现象的发生。倡议企业通过“留岗红包”“过年大礼包”“特殊津贴”“错峰调休”“领导带头”等积极措施留工稳岗。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有助于解开“返乡心结”,用激励与倡议并行,“用心留人”既有大义也有福利。
一座城市的文明和温度,很多时候就体现在人性化的举措和细节的关怀上。单靠经济上的激励手段,恐怕不能让所有人满意。让大家过年有年味儿,就要统筹好节日的“精神食粮”安排。当然,这不只是一时防疫的需要,更考验城市日常治理能力,城治理者要思考从宜居宜业等民生切身相关利益入手,加强协调、营造条件,为外地务工人员提供更有温度的服务,让外地务工者对城市有归属感,那么“就地过年”何愁是个问题。(鼓楼区委文明办 望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