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数据保真是诚信教育“最后一课”

15.07.2020  19:11

  当下正是各地高校毕业生奔赴就业岗位的节点。受疫情持续影响,今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仍有不少应届毕业生奔波在求职路上。可据新华社记者调查,一些毕业生明明还没找到工作,所在学校为保证就业率,多次催促他们签三方协议,有的毕业生不得已托关系、找门路,完成盖章签字任务。(7月15日 新华社、北京晚报)

  诚信的“”与“”,不该是两条永不交集的平行线,相反,它们应是相互交织,相辅相成能,合二为一成一股向上的力量。《说文解字》中有记载:“诚,信也。信,诚也。”“”的本义是诚实、真诚,“”的本意是诚实不欺。“嘴上说一套、手头做一套”的情况,即所谓“言行不一”,这有悖于教育的初衷,也有违做人的根本态度,做人如此,育人更是如此。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部分。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0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874万,同比增长40万。如何在就业大军中突围,高校要传授给毕业生们的是求职之道,而非“造假之术”。

  为保就业率,学校规定不交就业证明就不发毕业证,默许托关系找单位盖章,学校工作人员“支招就业”,“表格就业”“虚假签约”“被就业”等等投机取巧的“示范”,有违诚信教育,也无疑给毕业生今后的职业道路和人生之路起了个坏头。和漫长的人生比起来,学校的教育是一时的,但人生的教育是一世的。就业数据保真本该是诚信教育最后一课,是不可触摸的“高压线”。注水的就业率不仅无异于毕业生突围就业困境,反而对政府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起到误导作用。面对“后疫时代”严峻的就业形势,对毕业生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破解“就业难”,从长远角度来说,高校还应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从宏观层面看,各项帮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措施必须以大学毕业生就业数据的保真为前提。就业率“注水”,国家难以摸清大学生就业底数,影响就业形势研判,进一步影响帮扶措施的靶向性、精准性。毕业生的失信行为,不仅有损学校的声誉,导致用人单位对学校教育产生信任危机,间接破坏了毕业生用人市场的道德秩序。毕竟,对大学生而言,诚信不仅是为学,也是为人之本。

  大学教给学生的最后一课竟然是“造假”,这是在坑害学生,更坑害教育,是对教育理念的莫大讽刺。以此为鉴,就业率与其看“盖个公章”的粗糙认定方式,不如回归关注学生就业质量。同时,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应该转变唯就业率论英雄的狭隘观念,给毕业生和高效“时间”,鼓励自主创业,允许高校实事求是。(鼓楼区委文明办/陈之瑶)

让毕业生“表格就业”背离育人初心
  受疫情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遭遇特殊就业季。文明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