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尝试在幼儿园中传承推广闽南戏剧
厦门市尝试在幼儿园中推广闽南戏剧,使闽南戏剧成为传承区域传统文化的“接力棒”、幼儿品格养成的“金钥匙”。
鼠媒婆说:“我的姑奶奶哦,花轿都到大门口了,你怎么还没更衣?”鼠阿娇答道:“看!这像新娘子的衣服吗?这么丑我才不要穿呢。”这是厦门市西林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学期末汇报演出中,大班表演的闽南儿童歌仔戏《老鼠嫁女》中的台词,这也是厦门市尝试在幼儿园中推广闽南戏剧的一个侧影。在厦门,闽南戏剧既是传承区域传统文化的“接力棒”,又是幼儿品格养成的“金钥匙”。
在戏剧中传递做人的道理
在厦门西林幼儿园,小朋友们每周都要学演闽南戏剧。所学的戏剧中,既有传统剧目,又有自编自演的改编剧目。小朋友们稚嫩的闽南语,抑扬顿挫,宽大多彩的传统服装,半文半白的唱词,让人有时空变幻的感觉。
儿童歌仔戏《老鼠嫁女》,讲述了一只有许多坏毛病的老鼠,出嫁时对嫁衣挑三拣四,还让送亲的老鼠喝酒,最终被猫抓获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还穿插了传统礼仪的内容。依据闽南习俗,女儿出嫁出门前,要给父母敬茶,而剧中的小老鼠在敬茶时,态度不好,使用单手敬茶,这时媒婆说:“敬长辈要用双手,你怎能单手敬茶呢?这孩子,真不懂事,赶紧改正!”在剧中对白中,西林幼儿园还加入了“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及“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等《弟子规》的内容。西林幼儿园园长宋远辉说,这些戏剧都经过了改编,是为了在孩子们学戏的过程,渗透一些简单的做人道理。
戏剧推广要扎根幼儿生活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周长辑介绍说,闽南语传承了古代汉语许多音节,用闽南话读古诗词会更显压韵。闽南语是历史久、时间长、文化积淀深的一种方言,保留了许多古音。“幼儿教育是根的教育,闽南戏剧扎根在生活土壤里,可以引发和培育幼儿强烈的民族精神。”厦门第九幼儿园园长葛晓英说。
今年5月,“海峡两岸儿童文化教育与研究高峰论坛”在厦门城市职业学院举行,从会上了解到,闽南地区和台湾的教育界都在关注闽南剧的文化传承功能。台湾艺术大学教授张晓华介绍说,台湾非常注意闽南戏剧教育,不少幼儿园都很重视教小朋友学戏,以此来达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
传递区域文化要从幼儿做起
陈世明在调查中发现,随着人口流动日益增速,闽南语使用率在逐渐降低,小观众群流失,传统戏剧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
在“闽南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课题研究中,调查的部分数据表明,在幼儿园、小学、大学中,会听闽南话(日常用语)的只有25%,会说闽南话(日常用语)的仅有10%。所以,大部分学生听不懂闽南戏剧,语言的隔阂成了戏剧审美的重要障碍。
在厦门第九幼儿园,记者看到一个“迷你”版小小戏台,葛晓英说,闽南戏剧教育已经成为小孩子的必修课,每逢六一、期末,孩子们就会演上一段。她还介绍,幼儿园还构建社会大环境课程,与园外教育基地如闽南文化研究会、园博苑、高甲戏剧团等建立联系,通过请进园内、走进民居和社区等形式,与民间艺术家、艺人建立联系,形成本土化教育的合力。
厦门海沧新阳幼儿园则成立了“闽南文化”课题研究小组,社区里会闽南戏的爷爷奶奶们还受邀入园,为孩子们表演闽南传统戏剧歌仔戏,他们还向孩子们介绍了椰胡、三弦单皮鼓等歌仔戏传统乐器的功能。
“戏剧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闽南儿童戏剧教育课程,让戏剧在幼儿园里充分发挥育人的功效,是我们今后必须努力的方向。”陈世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