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之一:福鼎市民族中学
福鼎市民族中学作为全国首批12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之一,开展以蹴球、陀螺为主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学校本着“科学规划、重点投入、学教交流、弘扬创新”的思路,从组织、人员、机制、经费上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基地的建设,让社会各界支持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中来,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全面的传承和发扬。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培养出大批优秀运动员,蹴球项目在全国享有极高的声誉。
一、加强领导,组织关怀
学校从蹴球项目起步,组织领导管理机构,成立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总负责,设立行政、后勤、医务、教练等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具体分工负责,每季度召开专题研讨会,从实际出发,讨论、制定学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发展实施方案和存在问题,并划出专门经费作为基地的建设发展资金。省市等各级领导多年来始终关注着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省民族宗教厅杨志英厅长等各级领导多次亲临基地调研指导工作并给予大力支持;2013年4月,国家民委科教司田联刚司长和省民族宗教厅戴志兴副厅长来学校调研民族教育情况,对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给予高度评价;2014年1月,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体育卫生处张铁军处长专程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授牌、揭牌,对基地的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热情鼓励。通过学校主动推进,各方通力扶持,学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呈现出蓬勃发展生机。学校先后获得福鼎市素质教育先进校、宁德市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国家级和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等十多项荣誉称号。
二、遇难而进,开拓发展
首先,科学规划,目标明确。 学校制定出台了民族传统体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蹴球先行、陀螺和武术等项目配套跟进的发展思路。 其次,多方筹资,保障推进。 学校争取国家扶持少数民族的政策支持,动员少数民族有识之士参加建设,每年召开一次以上少数民族联谊会,通过不同渠道多方出力,拓展发展资金,为基地建设创造物质保障。自2006年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以来,共争取资金60多万元,建成拥有面积850平方米的民族传统体育场所,包括蹴球训练场三个和陀螺训练场、室内武术训练馆、民族文化陈列室各一个;年均购置蹴球10箱、陀螺十箱、高脚马20副,充分满足日常训练与教学器材所需。 第三,对面谈心,凝聚人心。 在选定专职教练和队员人选的基础上,组建工作组,专门做好队员和家长的思想工作,并不定期总结汇报,取得广大家长的信任与支持。
三、艰苦训练,交流提高
学校采取“训练、保障、交流”同抓共进的措施,来推动体育项目的综合水平。 一是加强训练,勇创佳绩。 在日积月累训练过程中,教练和队员们自创了大球打小球、激打加激活、阶梯球、10米杠上直线、连续命中练习、战术组合练球等技能。2006年7月,学校首次参加宁德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就获得一金二银二铜成绩;2007年5月,参加全省第六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三金一银,2011年参加全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囊括蹴球项目的五金,奠定了成为福建省蹴球训练基地的基础。 二是完善后勤,保障到位。 借助新建的可供600人食宿的学生公寓大楼为平台,为各级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提供食宿,并在学校餐厅中设立专门的运动员服务餐室,改善教练和队员的伙食水准。学校还设立专门运动员服务医务室,由专业的医务人员负责,定期给运动员进行基础性体检。 三是协作互助,增进交流。 为锤炼队伍,增强实战能力和交流民族体育发展经验,学校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方式,于2011年7月在福鼎市体育馆举办了一届全国蹴球邀请赛,邀请了北京、湖北等省市7支强队进行比赛交流。在基地成立后,于2013年11月邀请浙江省苍南县民族中学、江西省永丰县龙冈畲族中学到校基地举办闽浙赣三省民族中学传统体育交流活动,交流本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经验,举办三省蹴球队交流比赛,并签定协议书,约定三校每学期进行一次蹴球交流比赛活动,以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从2007年至今,学校民族传统体育训练队共参加了七次全国邀请赛事,锻炼提升了队员的素质和技能,有效推动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
四、多元发展,促进团结
以民族传统体育基地为平台,关键要做好民族团结这篇文章。为了让更多人自觉参与到民族体育中来,学校以“四个拓展”为抓手全面实施。 一是从拓展教学入手。 在2009年秋季,学校开始在七年级专门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课,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教学中,由专业的体育教师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知识普及与技术推广,教学内容有文字类的《畲族文化读本》,训练类的蹴球、陀螺、高脚马、板鞋等。每年制定教学计划,期末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并对教学情况进行学期小结。并计划今后陆续增加一些适合南方学校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充实到教学中来,使民族传统体育文本更深厚、内容更充实。 二是从拓展基地入手。 学校积极与福鼎市少体校联系,在多方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选择佳阳民族学校为蹴球训练基层基地,组织专门人员培训教练,进行技术指导,并提供训练蹴球器材6套和训练地毯1套,旨在缩短高水平蹴球运动员的培养周期,延长运动员的参赛年限。同时,计划在五年内增设三个小学蹴球或武术的民族传统体育基层训练基地,为基地发展准备充足的后备人才。 三是从拓展项目入手。 学校在2013年10月成立陀螺运动队和民族武术队,从七、八年级的少数民族学生中进行队员选拔并组织开展训练,武术队与校外武校联办训练,已取得初步成效。 四是从拓展活动入手。 学校每年定期举办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设有蹴球、高脚马、板鞋、陀螺、武术表演赛及民族传统体育趣味比赛等项目,丰富校园民族文化氛围,扩大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