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小时,鏖战原始林区的惊险决胜

10.06.2014  14:58
中国绿色时报6月10日报道(记者  孙勇  通讯员  刘洪林  赵佳佳  杜爱民)  从没有一次森林火灾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来得如此之早。
  4月30日早6时,一份由国家林业局卫星林火监测中心监测的热点报告单传到内蒙古大兴安岭。距火场直线距离228公里的根河航空护林站派出Z-9型直升机起飞,到中午12时,确认火灾由俄罗斯烧入我国境内,来势凶猛。
  从没有一次森林火灾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扑救得如此迅速。
  自4月30日俄罗斯森林火灾烧入我国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后,1400余名林业扑火队员、武警森林部队官兵在持续高温、干旱、大风的不利天气条件下,在地处偏远、临近国境、人迹难至的特殊复杂地形下,克服种种困难,用短短59个小时就实现了火场合围,取得了扑灭境外烧入火灾的决定性胜利。
   情系林海  重兵投入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最大的重点国有林区。位于其北端与俄罗斯交界的北部原始林区,辖乌玛、奇乾、永安山3个未开发的林业局,森林覆盖率达95%,是我国唯一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未开发的原始林区。
  “4·30”俄罗斯入境火灾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国家林业局,武警总部,武警森林指挥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火灾扑救工作,一道道电波从祖国的首都、从自治区首府传到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密林深处。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数次作出批示,指导扑火工作。各级高度重视,及时将汪洋副总理批示传达到火场一线,极大地鼓舞了前线扑火人员的战斗热情。5月3日,在明火全部扑灭转入清理火场的关键时刻,汪洋副总理对扑火工作给予高度认可。
  火情就是命令。
  国家森防指及时启动火灾应急预案四级响应,并根据火场态势升级为三级响应。先后派出两个梯队工作组协助指导扑火工作,通过北方航空护林总站紧急协调增调9架直升机支援火灾扑救,紧急调拨扑火物资。同时,协调外交部照会俄罗斯驻华使馆,提请俄方对我在边境地区开展扑救提供方便。
  4月30日,国家森防指总指挥、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对扑救工作作出周密部署,要求选择最佳时机,果断处置,重兵投入,地空配合,科学组织,尽快将火扑灭;同时,确保扑火人员和航护飞机安全。
  5月1日下午,赵树丛在国家森防指与内蒙古林业厅、内蒙古森工集团主要负责人通话,指导扑火作战。
  5月2日上午,赵树丛再次在国家森防指指挥中心指挥火灾扑救,先后与武警森林指挥部、北方航空护林总站火场工作组和内蒙古森工集团主要负责人通话,对火灾扑救提出要求。
  国家森防指专职副总指挥杜永胜带领工作组及时赶到前线总指挥部协调指导。
  ……
  在扑火救灾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有中央到地方一以贯之的决策部署,都有国家森防指、自治区政府、内蒙古森工集团领导亲临一线的身影。
  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指示精神,极大地鼓舞1400余名林业专业扑火队员和武警森林部队官兵,为扑灭森林火灾注入了强大动力。
  5月2日23时,火场全线合围。
   多方响应  指挥高效
  4月30日12时,经飞机观察确认,俄罗斯森林火灾烧入我国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
  火情危急,林海危急。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迅速启动防扑火预案,立即在大兴安岭林管局成立了“4·30俄入境火扑火总指挥部”,在靠近原始林区的零公里成立了扑火前指。
  12时50分,北部原始林区森林管护局16名专业扑火队员乘直升机赶赴火场,与先期到达的武警内蒙古森林总队根河大队15名官兵汇合,在原始密林中打通了一条直通火头的“通道”。
  同一时间,满归、阿龙山、金河、根河、莫尔道嘎、得耳布尔6个林业局的1000名林业专业扑火队员连夜向距离火场最近的“零公里”机降点集结。武警内蒙古森林总队莫尔道嘎大队、满归大队和根河大队360余名官兵也紧急赶赴机降点待命……国家森防指紧急调派9架飞机,自5月1日起不间断向火场前线投放兵力。
  北方航空护林总站快速反应,立即启动森林航空消防应急预案,并协调有关省(区),确保世界载重量最大的M-26直升机及时投入扑火。仅5月2日一天,M-26直升机就飞行5架次7小时,向火场投送兵力444人,为快速灭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火灾扑救阶段的3个昼夜,内蒙古森工集团董事长张学勤日夜坚守在指挥部,指挥扑火作战。一道道作战命令从内蒙古森工集团森防指发出,传往扑火前线。内蒙古森工集团总经理巴树桓、内蒙古森工集团副总经理韩锡波第一时间赶赴扑火前指,靠前指挥。
  内蒙古自治区森防指、林业厅迅速响应,调动森林部队梯次投入火场。
  呼伦贝尔市委书记罗志虎多次致电扑火总指挥部,市长张利平、副市长李阔始终在扑火总指挥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气象、电信、电力部门纷纷出台保障措施。
  多方配合、指挥高效,形成了扑火的强大合力,确保了扑火作战有序进行。
   英勇顽强  敢打必胜
  5月1日晚,千余名扑火队员利用夜间气温低、风力小的有利时机,对火场展开围歼。一夜奋战,除火场东南线外,其余火线基本得到控制。
  5月2日下午,内蒙古森工集团扑火总指挥部发出最新命令:在东南线再打一场歼灭战,力争夜晚实现合围,夺取扑救工作全胜。已经与火魔鏖战了一天一夜的扑火指战员,再一次鼓起精神,对火魔展开围歼。
  在一号机降点,先行抵达的内蒙古森工集团北部原始林区森林管护局15名扑火队员忙得不可开交。在将机降点扩展到适合M-26直升机起降的大小后,他们又肩负起了向导的职责。武警森林部队、林业扑火队陆续投放火场,来一批,他们送一批。
  自进入火场后,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武警森林部队官兵在火线连续战斗了30多个小时,体力持续消耗、睡眠严重不足、昼夜温差大,年轻的战士迎来了一次重大考验。
  最先到达火场的满归林业局200名林业专业扑火队员,分两队交替前行,紧跟扑打火头的森林部队官兵,扑灭一处,清理一处。最多时,一个人要守100米的火线。
  5月2日下午,在扑救东南火线的关键时刻,一支15人的森林部队突击队紧急成立,在武警大兴安岭森林支队满归大队大队长刘勇的带领下,对剩余的火线突击扑打。林业专业扑火队的突击队随之形成,各局纷纷调派风力灭火机,组成了近50人的突击队。
  火场磨砺尽显顽强作风,危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
  根河林业局专业扑火队员赵洪彬到达火场后,不顾长途奔袭的疲劳,拿起风力灭火机率先向一处火头冲去。伴随着风力灭火机的嘶鸣,在队友的共同努力下,一处火头被压制下来,火线被拦腰截断,后续人员快速跟进清理。他又带领队员奔向下一处火头。
  52岁的陈林峰是金河林业局贮木场的物资储备库管理员,接到远征扑火命令后,他主动请缨负责队伍的后勤保障工作。他一个人背负25人量的塑料布,从机降点到火场10多公里的山路,肩扛手提负重前行。到达火场后,他又负责背水任务,每次背25公斤水,每天两次,由于水源地较远、山高林密、坡陡难行,每次来回需两个多小时,但他无怨无悔。
  刘兴权是满归林业局的一名普通职工,身患糖尿病的他,带着针管、胰岛素毅然赶赴火场。
  脚板磨出了水泡,胶鞋破损烤焦,火场的扬尘把牙齿染黑,面对大火,汗流浃背,然而水还得小口去喝,把更多的水留给战友……
   后勤到位  保障有力
  59个小时实现火场全线合围,离不开武警森林部队官兵的英勇奋战,离不开林业专业扑火队的通力配合,离不开机组人员的不辞辛苦……除了他们,有这样一些人,虽然没有直接奋战在火场一线,却在后方为扑火战斗取得全胜默默地奉献着。
  管护面积大,职工人数少,是北部原始林区森林管护局的现状。“4·30”俄罗斯入境火发生后,更是令这个只有100余人的单位在人力上捉襟见肘。除去管护站值班人员、上山扑火人员,1000余人的后勤保障最终落在了管护局10名职工肩上。
  采购给养、运送装备、装车卸车,这10名职工开启了24小时后勤保障全天候模式。
  由于火情紧急,一时间,满归小镇的蔬菜、肉类告急,扑火急需食品全部售罄。5月1日,管护局在阿龙山、根河、漠河等地紧急调配物资,第一批给养终于在大家的努力下如数到达。
  装卸物资又成为摆在管护局后勤保障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满满一卡车的物资必须要在20分钟内从车内装上飞机。危急时刻,10个人的后勤作战班组瞬间组成了。至少7台运兵车容纳的给养,加上随时搬运帐篷、睡袋、鞋、水靴和机具等扑火物资,整个扑火作战期间,后勤保障组不知道来来回回跑了多少次,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与此同时,在4月30日和5月1日扑火关键时期,飞机早上5时就要起飞,为了能让机组人员吃上热腾腾的饭菜,后勤人员凌晨2时就开始准备,包饺子、蒸馒头、炸油条,机组人员吃过早餐后,管护局车队值班员、防火办和管护大队等工作人员又开始陆续用餐,每天至少七八十人的用餐,后勤工作人员连续几天都没有合过眼。管护局唯一的厨师袁春林,从早到晚一直围着4个炉眼,不停地炒菜,双腿和手臂都肿了。
  后勤管理员刘忠保,1400多人的饭菜和物资采购、安排机组人员就餐,让他忙得不可开交,3天他只睡了1个小时。
  短短的59个小时,长长的216公里作战路线,1400名扑火指战员,在祖国北疆最后一片原始森林里演绎出扑救境外火灾的完美全胜……
  正如国家森防指专职副总指挥杜永胜在5月3日内蒙古森工集团扑火总结会上指出的那样,这起境外烧入的森林火灾,尽管诸多不利因素综合交织,但由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有关各方迅速响应、扑火指挥科学高效、扑火作战英勇顽强,广大武警森林部队官兵、林业专业森林消防队员、航站机组人员及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克服困难,协同作战,地空配合,在很短时间内实现快速扑灭,实属不易,是一起科学组织指挥的经典战例……
  硝烟散去,大兴安岭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一场火灾,见证的不仅仅是务林人对绿色的忠诚,对于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而言,生态保护没有休止符,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