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我,大梦

28.02.2015  13:29
  转眼来院2年有余,从学生到干部,实现了身份的转变和命运的转折,算作个人努力的回报。作为基层法院的普通一员,我们深切地迷醉于自己心无旁骛地庄严法庭之上,着一身法袍,敲击着法槌,对唇枪舌剑的律师郑重地说出一声“反对无效”。

  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梦想。著名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曾发表他慷慨、激情的演讲:“不!我们现在并不满足,我们将来也不满足,除非正义和公平犹如江海之波涛,汹涌澎湃,滚滚而来……”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复兴之路”展览现场对“中国梦”进行了诠释,展现了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再次以其自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心态。“中国梦”就像一颗种子,在崛起大国的小民心中萌芽。我们,作为国家宏大司法体系末梢的一员,也为实现“中国梦”,砥砺前行,努力办好每一个司法案件。

  伟大哲学家康德墓志铭写道,“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时常反复地思索,越在我们心中灌注了永不消弭而日益增长的智慧与力量,那就是我们头顶浩瀚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律。”我们在面对着纷繁世界时,总有着一种冲动,它推动着我们不断努力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但与此同时,内心的道德律也应约束着行为。乡土氛围下的中国,缺乏法治传统,“士绅”治理道德体系已不复存在,自下而上的表达机制有待修复,诉求表达渠道仍须进一步畅通。这些都需要在法治规范下才能重构。

  基层司法触角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基层司法与司法公信息息相关,是重构诉求表达和纠纷处置机制重要环节。虽我们距离程序正义和实体公正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仍未实现,自由裁量空间幅度仍较大,但我们的司法工作确已在批评中不断改进。

  我们始终相信所处的这个古老国度能走上法治正轨,并最终以法治助力国家的腾飞。在传统道德规范约束作用不断减弱背景下,法律框架内的纠纷解决机制正不断被信任,并逐步演化为乡土社会的主流。我们看到,“宪法日”已被确立,敬畏宪法之心已被传播;随着涉法涉诉信访归口管理、诉讼服务正规化,“有问题找政府”这句口头禅也逐渐被“有纠纷找法院”取代;司法公开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并跟进新兴终端设备,弹指之间即可了解案件进展;法官队伍知识化、专业化的进程有了很大突破,基层一线司法官队伍距离清一色“法科生”的目标已不再遥远;庙堂之上再申无罪推定理念,诉讼程序法律规则不断完善,纠错机制作用愈加明显,“福清纪委爆炸案”、“念斌案”、“张氏叔侄强奸案”等被案件因改判而让社会成员对司法信心倍增。

  一年多来,《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陆续发布。羊年春节刚过,最高人民法院又发布《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司法体制改革正不断推进,我们憧憬着改革红利时代的到来。

  我们期待着在新的一年里,宪法和法律声如洪钟、一言九鼎、深入人心,社会成员的合法诉求能得到执法者尊重和保护,公平和正义的阳光照耀在神州的每一个角落,法治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忠实信仰。

  我们期待着主审法官责任制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审判委员会改革有序推进,司法行为能真正摆脱行政干预,法院能有效去地方化,破坏公正审判的毒瘤能被连根拔起。法官们将不再被认为是普通的“灭火队员”,而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的坚守者,他们手中的法槌是至高神圣的权杖。

  我们期待着法院和法官的社会地位能有大幅度提高,法官们真正成为法律帝国的王侯将相,心无旁骛地裁判好每一个案件。在他们孜孜追求正义的道路上,有坚定的支持者和捍卫者为他们公正裁判保驾护航。

  我们相信,有“法治”保障的“中国梦”更加自信。 责任编辑:林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