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纷搬离闹市退居小巷 福州传统照相馆背影落寞

22.05.2014  01:16

当人们举起手中的数码相机、手机,“咔嚓、咔嚓”地拍照时,是否意识到,福州街头传统照相馆正逐渐减少。曾经,照相对许多人来说是件奢侈的事。而今,数码技术不断发展,人人都可以是摄影师。榕城街头传统照相馆生存日渐艰难。

老照相馆蜗居小巷

在省皮肤病院旁的一条僻静小弄里,一家约10平方米的传统照相馆藏身其间。如果不是外面几个画着大箭头的醒目标识,人们很难发现它的存在。照相馆内有些昏暗,设施简陋。拍证件照用的大伞和墙上挂着的几件衬衫提醒着过往的人,这里可以照相。

其实,这家照相馆对老台江来说并不陌生——大众照相馆。作为一家老牌照相馆,店老板经历过照相业的黄金时期,面对照相馆的现状,店老板很无奈:“现在照相馆太没落了,比卖拌面扁肉还没赚头!”

店老板说,如今店里仅接些拍证件照的业务,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原来店面靠近中亭街,但因租金一涨再涨,为了保本,照相馆只能搬到这不起眼的小巷生存。

这并不是个例。为了减少房租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幸存的一些传统照相馆往往搬到了不起眼的地段。在天泉路附近的无名小巷里,记者看到,一家照相馆除了拍照设备外,门口还摆着复印件、打印机。

“现在除了拍拍证件照,修修黑白照片,几乎没有什么生意了。如果没有开展其他业务,难以生存。”店老板告诉记者,传统照相馆生意寡淡,如今为了生存,基本都兼营复印、打印业务。

黄金期已逝风光不再

老陈在排尾路开照相馆快20年了,他最怀念上世纪90年代刚开业那几年,那时还算是照相馆的黄金期,人们拍全家福、婚纱照、生日照,都喜欢往照相馆里跑。

“以前生意好时每天都忙不过来,尤其逢年过节,甚至需要预约排队才行。”怀念起黄金时期的生意,再看看如今冷落的门庭,老陈十分感慨:上世纪90年代,普通工人月工资只有八九百元,但一卷胶卷要二十多元,加上冲洗照片还要三四十元,照相馆利润很高。那时他的年收入为2万元至4万元,而普通工薪阶层年收入仅万元左右。

从2003年开始,老陈感觉到照相馆的生意一落千丈。影楼遍地开花,数码产品流行开来,传统照相馆渐渐失去优势。“过去摄影是一门技术活,数码相机出现后,人人都可以是摄影师,这张不行,删除重照就是。拍了往电脑里一放,想存多少就存多少,都不用洗出来。”老陈说,照相馆拍照和冲洗业务大受冲击,这几年手机拍摄像素越来越高,更是加速了传统照相馆的衰落。

“现在来照相馆的多为60岁左右的老年人,他们还习惯过去的照相方式,喜欢传统的纸质照片。”在君临闽江小区附近开照相馆的江先生比较乐观,他相信只要还有传统消费人群,他仍可以把照相馆开下去。

一些照相馆的老板和记者算了笔账:每月店租近4000元,包括证件照冲洗和复印、打印业务,每天的营业额200多元,一个月净利润约3000元。虽然现在还能运转,但若有一天,成本超过收入,照相馆将关门。

想转型又怕风险大

一方面是高科技数码技术不断涌现,出门随手拍成了许多人的习惯;一方面是照相市场上新兴业态的冲击,婚纱摄影、艺术写真、儿童摄影甚至宠物摄影也日益盛行,传统照相馆的经营业务不断被分割。

谈到发展前景,老陈有些苦恼。“要说精美,拼不过影楼;做传统业务,利润又低。”老陈说,照相馆要生存面临转型,但转型绝非易事。单是成本投入这一块,动辄几十万元,让人望而却步,思前想后只好作罢,于是继续在夹缝中维持生存。

相关链接

多元化发展的照相馆

黑白照相馆:北京一家照相馆以全市唯一的黑白老相机做卖点,用老照片做文章,订制一些各个年代的服装,适当布置店面,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特殊年代,推出特色套系照片:如上个世纪40年代的结婚照、文革老照片等。

3D打印照相馆:对顾客全身进行三维扫描之后,可以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一模一样的人偶。顾客的表情、肤色以及衣服的颜色和褶皱都能栩栩如生。

自拍照相馆:顾客可以选择喜爱的服装、道具,工作人员调好摄影机和灯光、背景板,将遥控快门交给顾客,接下来顾客们就可以操作无线遥控器自由拍摄了。自己既是模特也是摄影师。全部拍摄完,顾客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照片,并用U盘来拷贝,或者请工作人员将照片刻成光盘、做相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