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学语文教材修订引争议:“删除古诗”还是“删除文化”?

28.08.2014  01:45

新华网上海8月27日电(记者吴振东、俞菀)近日,“上海小学一年级第一册新版语文课本删除原有八篇古诗”一事在网上引起很大反响。支持者肯定其减负意义,质疑者则担忧:拿古诗“开刀”,是否不利于小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删除古诗”只是改变教学方式?

记者了解到,从今年9月新学期开始,上海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被“瘦身”:除删除原教材最后单元的5篇课文外,《》《》《登鹳雀楼》等8首古诗也将退出;同时,一年级识字量从原来要求的353个减少到296个,写字量从296个减至118个。

改革的总目标是减负。”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表示,此次对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瘦身”,是为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让学习更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回应家长和社会的期望。

教材“瘦身”受到大多数受访一线教师的认同。有教师表示,课本中的古诗词,孩子们大都在家里或幼儿园就学习过,小学老师没了硬性规定,反倒可以用更适合孩子认知规律的听读方式,让他们真正浸润到古诗的熏陶中。

按照修订后的教材,老师可以做到3天教授2篇新课,空下来的时间能帮助学生打牢拼音和识字基础,或引导他们进行有益的课外阅读。”上海黄浦区武宁路小学语文老师陈静说。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薛峰表示,此次教材的修订经过了大量的先期调研。“对上海17个区县867人次小学语文教师的调查显示,41%的教师认为其中部分课文较长,学生学习有困难;37%的教师认为识字量偏多,应适度减少,因此对部分课文篇目作出了调整。

至于古诗诵读部分,薛峰解释,只是改变了教学方式,不再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在教材中,而是通过课前两分钟、语文拓展课和学科活动等时间,以学生听录音磁带或跟着教师示范诵读的方式进行。“课本中减少古诗量,并不意味着我们削弱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而是为了减轻给孩子们不必要的认读和记忆负担,老师和学生也都能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