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使”生命集训营
早产儿的小腿只有成人的指头粗,医生护士需要精心照顾
今天的故事主角名叫“小小”。
小小一出生,就脱离母亲的怀抱,和其他早产儿、危重儿一起,住进一个装满各种仪器的大房子。娇弱的生命能否挺下去,没人知道。
小小的父母也在这里成长,他们不但要学会接受,还要不断学习专业医生传授的育儿经验。
这里是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NICU,危重新生婴儿的“集训营”。每年,这里走出4000多个“小小”,他们获得了生的希望,重新展示了生命的力量。
小小的故事——谁知道1毫升母乳,能产生多大惊喜?
小小是个早产男孩,一个月前,他在娘胎里缺氧,因此,提前9周离开母亲的身体。出生时,他的体重只有840克,正常孩子的四分之一,瘦弱得像只小猫仔,胳膊只有成人的指头粗。
他的第一顿饭是0.6毫升母乳,装在针筒里,这是妈妈当时能给的全部。爸爸举着针筒,像举着宝贝,连夜送到医院。之后,妈妈每次挤30多毫升奶,每3小时一次,由外公蹬着电动车,从三叉街送到省妇幼保健院,但小小每次只能吃1毫升。
住进NICU的第17天,小小撤了呼吸机,父母很惊喜,后来,他一次能吃5毫升奶也是惊喜,体重长到1000克更是惊喜。
医生说,每年从NICU出去的小病人超过4000个,其中,危重症约45%,早产儿约35%,极低出生体重儿占早产儿的20%,最终,超过98%的危重症患儿被抢救成功。
孩子先天不足,有时变症很快,这对医生是强度极高的挑战。对许多家长来说,NICU是孩子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这里有先进的仪器,有一批专业的医生和护士,所以,接收的是全省最危重的新生儿。生命充满可能,谁能知道今天1毫升的母乳,明天能产生多大的惊喜?
NICU的医生和护士用爱心和专业维护这些极弱的生命
患有黄疸的新生儿正在照蓝光
家长的学校——是医院也是学校,让父母做得更好
在发达国家,父母怎么照顾孩子?父母该有什么心态?这不是公众号上的“鸡汤文”,而是NICU的医生在外留学多年带回来的知识。
分享育儿知识,已不是医生业余时间的即兴发挥,而是NICU的一项“制度”。在这里,最小的早产儿仅650克,就算能长到2000克出院,还是很孱弱,和足月出生的婴儿没法比。他们的皮肤特别薄,和豆腐一样软,每一次碰触,都可能造成伤害。因此,出院后,小生命要生存,爸妈的护理很关键。
NICU还形成了一个制度,让父母做得更好。家长每天守在病房外,医生、护士总抽空沟通,上午11时,还安排一对一会面传授经验。鼓励父母给新生儿喝母乳,在病房设配奶室、哺乳室。医生还办了家长学校,每个月开一次班——教护理、教观察,课程表不断更新,还请一些出院的小孩家长,分享自己的故事,给境遇相同的父母一些慰藉。
“即使能出院,这些孩子也很难带。”医生说,在“小小”们出院前,NICU还会让父母穿上隔离服,走进病房,护士手把手地教喂养、护理;回家后,护士还会继续打电话提醒。
这几年,新生儿复入院的概率不断下降,家长们算是领到了“合格证”。
住院十七天,儿子长到两斤,爸爸很高兴
家长的领悟 ——放低期望,相信医生,增强耐心
采访结束前,记者联系到两个曾在NICU“集训”过的孩子,一个出生时不足1300克,另一个刚出生就口吐鲜血。如今,两个孩子健康又聪明,丝毫看不出曾经的弱不禁风。一位家长说,那段时间,见不到孩子,只能从医生那里获得一点宝贵的信息,期盼孩子快快康复。回头看这段经历,最大的收获就是心态:学会放低期望,学会相信医生,学会增强耐心。
在医院里,医生不断告诉你:有很多意外可能发生,你要有心理准备。这时,只要孩子有些许好转,哪怕一顿只能吃5毫升奶,都是好消息。
在隔离的病房里,家长无能为力,他们将学到一个很重要的本领——相信医生,这是医患双方最有利的心态。
经历了这一切,你还会为孩子打翻一碗咸粥而发火吗?我可是NICU集训出来的家长啊。(海峡都市报3月22日第A14版 记者 黄縯 陈燕燕/文 黄孔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