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将乐岩仔洞遗址发掘出2座房址2座墓葬
昨日,福建博物院举行2014年度文物考古工作汇报会。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就2014年对漳平奇和洞遗址、晋江庵山遗址和明溪南山遗址4号洞以往资料的整理、编写工作,以及将乐岩仔洞遗址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做了报告。
“去年是我院考古所收获比较大的一年。”福建博物院院长吴志跃表示,2014年度,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完成的田野考古勘探与发掘项目共有14项,发掘面积4780平方米,勘探面积达到13.1万平方米,完成和正在开展的水下考古项目有7项,新发现和确认6处沉船遗址,并物探扫测近300万平方米的海域,发现10余处疑点。此外,还整理了大量资料和标本,出版了8项考古报告。
奇和洞遗址发现的人类头骨
奇和洞遗址遗址图鉴拟5月前出版
漳平奇和洞遗址系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考古重大突破,曾被评为201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该遗址发现了保存良好的距今1万年左右的人类头骨,被称为福建版“山顶洞人”。
据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晓阳介绍,奇和洞遗址是本省唯一一处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址。经过3次发掘,多年整理,奇和洞遗址终于在2014年完成了整理阶段的工作,通过整理,登记遗物近3万件。
据了解,此次整理最重要的成果是完成了《漳平奇和洞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报告和《漳平奇和洞遗址图鉴》。其中,报告对遗迹遗物进行了分期分类介绍,图鉴则以大量图片为主,辅以文字说明。相比报告,图鉴以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将奇和洞遗址的面貌予以全面呈现。图鉴将为今年5月在漳平召开的奇和洞遗址国际学术研究会议服务,拟在会议前出版。
晋江庵山遗址青铜鱼钩
晋江庵山遗址凹石砸贝壳功能被排除
去年,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完成了《晋江庵山遗址--福建南部青铜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初稿,对遗迹遗物分类进行介绍。晋江庵山遗址于2007年和2009年两次进行发掘,是福建省内首次发现的规模庞大的商周时期遗址,且对于解决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等课题意义重大。王晓阳称,该遗址资料共经过三次整理,此次整理主要针对前两次进行查缺补漏。
值得一提的是,该遗址共出土凹石210件,现在虽然无法确定凹石的功能,但是此次对凹石功能的探究,通过实验排除了以往认为是用来砸贝壳的功能,现推测它的功能可能和加工木器有关,并且认为它是多功能的工具。
明溪南山遗址4号洞,右为两座有叠压打破关系的墓葬
明溪南山遗址4号洞两墓葬有罕见叠压打破关系
明溪南山遗址4号洞是2013年11月到2014年1月间发掘的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代的洞穴遗址,经过初步整理,已经形成发掘简报。简报对重要的遗迹遗物进行介绍,并对其文化面貌和意义进行初步探讨。
在该遗址的发掘中,考古队获取了丰富的文化遗物,包括箭镞、陶网坠等。
据王晓阳介绍,明溪南山遗址发现的其中两座新石器时代的墓葬,明显的叠压打破关系,这是在福建地区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罕见的。
岩仔洞遗址全景
将乐岩仔洞遗址呈现福建史前人类居住模式
将乐岩仔洞遗址位于三明市将乐县,距县城仅7公里,是一座孤丘,相对高度40米,石灰岩结构,有大小溶洞7个。遗址周围地势平坦,四面有小涧流水,是古人类理想的栖息之地。
据了解,该遗址是在1988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早前3次对其进行试掘,曾出土距今十万年的动物化石和新石器时代时期的陶片、箭镞。2014年9月至10月,由福建博物院、中国东南考古研究基地、将乐县博物馆联合组成的发掘队伍,对将乐岩仔洞遗址山顶和1号洞同时进行了发掘。
山顶发掘区发掘面积有200平方米,共发掘出大量遗迹、遗物,共发现房址2座,墓葬2座,灰坑若干,以及一批柱洞等重要遗迹,出土的遗物颇多,包括石斧、石锛、石箭镞、石网坠、石锤等磨制石器,釜、罐、鼎、豆、壶、杯、纺轮、网坠等陶器,石环和锥形玉器等装饰品,大量木炭、少量果核等植物标本,以及尚未鉴定的小哺乳动物骨骼。
王晓阳告诉记者,该遗址发现的房址极有特色,房屋系建在石灰岩空隙之间,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搭建干栏式建筑。而该遗址发现的墓葬,直接利用石灰岩的缝隙作为墓框,形成天然的墓穴,同样别具风格。同时,该遗址发现的房址和红烧土烧结面表明,新石器时代史前人类在此有长期、一定规模的聚居生活,此类遗存的发现为了解福建史前人类的另一种居住模式提供了新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