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寿宁县隆重举办端午节民俗文化活动(图)

24.06.2015  11:45

  

  包粽子比赛

  19日,由寿宁县人民政府主办、县委宣传部牵头、大安乡人民政府承办、寿宁县传统文化研究会协办的官台山端午民俗文化节活动在寿宁县大安乡炭山村隆重举行。当地近千名干部群众参加了活动,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春民致辞。本次活动以“传承爱乡经典文化, 弘扬义勇报国精神”为主题,为村民们准备了一道道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活动内容包括传统祭祀祈福、缅怀“十三义勇大夫”、舞狮与提线木偶戏“官台山之战”专场表演、包粽子比赛等。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在门口挂上菖蒲、蒿草、艾叶驱邪,喝雄黄酒、五加酒,吃粽子,挂香囊,用五彩丝缠粽子、缠手足腕,以表达保持健康体魄的美好愿望。在历史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人们又赋予了她其他的文化内涵,加入了纪念地方性名人。

  而寿宁的端午节为何要提前一天却在农历五月初四日呢?清岁贡柳遇春在《官台山怀古》一诗中有描述:“千秋中节成佳话,仍过端阳早一天”, 道出了寿宁五月初四过端午节与官台山的历史渊源。

  官台山古银矿遗址位于大安乡境内,也就是今天我们所在的炭山村的附近,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1402~1424年)朝廷就在官台山开采银矿,其中大宝坑银场是闽浙四大银场之一。明景泰元年(1450),浙江丽水的郑怀茂在官台山踞险立寨为王,与官府对抗。山寨众山寇劫掠过往客商,肆掠四邻村民,强掳闰秀民妇,逢年过节还摊派逼索财物,造成民不聊生,给老百姓带来深重灾难。

  官台山匪患成为明王朝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景泰五年(1454),朝廷派副都使刘广衡巡抚浙江、福建,专司讨贼,刘广衡檄福建按察副使沈讷,在犀溪和赖家洋设立军营,待命征剿官台山郑怀茂。

  景泰六年(1455),刘广衡统率大军亲赴官台山督战,并下令征召周边村庄武功高强的乡民前往效命。五月初四日,官兵民勇提前过端午节,大家吃饱喝足,养精蓄锐,待命进发。

  刘广衡命令众乡勇挑着粽子、鸡鸭、猪肉,红酒,以贺节为由进入山寨。五月初五日,郑怀茂与众山寇摆宴庆贺,个个喝得烂醉如泥,昏昏欲睡。这时,混入山寨中的乡勇们见时机已到,就在寨中放火,趁乱打开寨门迎接官兵。在山寨大门边的偏僻小道上等候多时的官兵,人人奋勇当先,一举荡平了官台山寨,救出被掳妇女270多人。

  

  山寨剿灭之后,刘广衡、沈讷认为官台山地势险要,非置县无以靖后,遂奏请朝廷置县。景泰山六年(1455)8月,朝廷划出政和县南里十都、北里十一都、十二都、东里十三都、十四都、十五都和福安县平溪里十一都、十二都、十三都、十四都设置寿宁县,县治设杨梅州,隶属建宁府。从此,寿宁县诞生了。

  为封赏有功民勇,朝廷敇封刘良、李球、刘斌、黄继黑、童广润、黄普英、韦荣进、刘回广、黄普要、金留住、吴友卿、王海、范住等十三人为“义勇大夫”。 为纪念他们英勇报国的精神品质,皇帝还在县城敇建“报功祠”,每年春秋二祭。从此每年农历五月初四日提前过端午的习俗流传至今,相沿五百六十年不变。

  寿宁端阳习俗,不仅有独特的历史渊源,而且蕴含着以民为本,惩恶扬善的传统精神和军民同心、报效国家的凛然正气与民族大义。

  举办方表示:举办官台山端午民俗文化活动,旨在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看民俗、学民俗、体验民俗的平台。通过这样的民俗活动,能较好地展示和传播地方优秀民俗文化,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形式。为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弘扬义勇报国精神,进一步扩大寿宁的知名度,为打造官台山旅游文化产业奠定坚实基础。(寿宁县文化站供稿 何家进)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