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日本高僧在长乐龙龛寺长住14年 开创大拙流

22.10.2014  11:28

  长乐友爱村灵峰寺山门

  1344年,元朝,一艘自日本镰仓驶来的小船靠近长乐东海之滨(即现在的长乐市江田镇友爱村),一位壮实的僧人望着眼前的青山兴奋地大喊:“我们要去的龙龛寺就在这里!”数十人从船舱中跃上岸,向着绿色掩映中的古刹龙龛寺(即现在的灵峰寺)行去,他们是专程来研习佛法的。

  不过,当时的龙龛寺住持怎么也没想到,日本僧人会在寺内长期修行,更没想到那位最先走出船舱的僧人,回去后创立了日本禅宗大拙流,有3万名弟子。

  跨海而来的日僧是谁?

  福州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早在汉代就开辟了通往日本的航线,在唐代有了固定的对日交通航线。中唐后,日本僧人频频来福州学习、取经。因此,有诗咏福州,“宾府通兰棹,蛮僧接石梯”。

  率团到龙龛寺研习佛法的,就是来自日本相模国的大拙祖能(1313~1377)。相模国是古代日本令制国之一,属东海道,又称相州、湘州,领域约为现在的神奈川县镰仓市一带。1344年春,大拙祖能与数十名同伴沿着唐代福州人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历经五天四夜抵达长乐,感慨之余曾留诗云:“寻师访道入中华,却与扶桑事不差;若有少林春色在,黄梅碓觜又生华。”

  与大拙祖能一同来长乐的数十位日僧的尊姓大名,目前尚未发现史书有记载。

共3页 1 2 3

  是什么

  吸引日僧远渡重洋?

  龙龛寺始建于唐大中七年(853年),位于江田镇天池山东北向龙龛山,明永乐二年重建,永乐皇帝赐额“灵峰禅寺”,明嘉靖二年第二次重修,现有大雄宝殿、观音阁、一片瓦观音岩等建筑。

  前段时间,本报参与组织两岸著名学者前往灵峰寺调查。灵峰寺甚是隐秘,掩映在满是荔枝树、龙眼树、相思树、榕树的天池山间。当年大拙祖能和同伴走过的登寺古道,现在已被盘山公路取代。沿着盘山公路走了许久,才看到古刹。寺中古道有不少石阶为唐时所留,想来曾留下日僧们的足迹。大雄宝殿正门为明代建筑,甚是精美。观音阁建在岩洞,巧就洞势,令人赞叹。寺四周有50多幅各时代的名人摩崖题刻,如清同治年间《红楼梦》研究专家黄见三的“游灵峰寺”诗刻,现代文坛巨匠冰心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墨迹等。

  新中国成立后,灵峰寺曾长期作为部队的海防哨所,至今寺旁还留有数座部队营房,现已无人居住。当地老农说:“灵峰寺能保存至今,就是因为大家都十分爱护它。当年住在这里的解放军也是这样,说这里是文物,要好好保护,所以大殿正门保护得这么好。改革开放后,村民和海外乡亲又捐资维修,因为我们这叫友爱村嘛!”

  吸引大拙祖能来长乐的一大原因,就是福州昌盛的佛教文化。唐代由于海上丝绸之路十分发达,各国文化不断传入,印度高僧也来福州讲授佛学和梵文学,福州佛教兼收并蓄更加发达。宋代以后,佛教在中国日益兴盛,而福建佛教之盛冠于全国。其中,禅宗特别兴盛,吸引了众多高僧来闽参学问道。

  吸引大拙祖能来长乐的另一大原因,就是这里为唐佛教高僧怀海的故乡。怀海俗姓王,长乐人,是马祖道一的法嗣。他对禅宗进行了教规改革,制定清规(后称《百丈清规》),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把佛教僧侣乞食的传统改为中国式的自食其力。大拙祖能和同来的数十位日僧,都是怀海的“高级粉丝”。

  日僧回国后做了什么?

  大拙祖能在长乐潜心修禅,一说在灵峰寺长住14年,一说住了10年后又去中国其他地方游学。大拙祖能在灵峰寺修行时,还遍访福州名刹,研习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佛教文化,学问日增。他还一路北上,先参学于温州江心寺无言承宣,再问道于义乌双林禅寺德辉,后求学于天目千岩元长。 

  大拙祖能在中国长住14年,于1358年回到日本,在茨城县开创楞严寺。日本禅宗有24个流派,其中大拙祖能开创了大拙流,属临济宗。据说跟着大拙祖能学习大拙流的僧众多达3万人,遍布全日本。大拙祖能深得怀海真传,不喜居繁华之地,京都天龙寺再三相邀,他坚辞不就。

  1377年,大拙祖能圆寂,谥号“应国明鉴禅师”。

  海上丝绸之路盛开双赢之花,在促进了福州佛教昌盛的同时,也促进了日本佛教的发展,这是记者在友爱村寻访日僧遗存时强烈感受到的。

  (福州晚报记者 刘琳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