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学生、家长请你回来

21.05.2014  18:30

  家访,似一本书,滋润灵魂的精神食粮;家访,是一种爱,让那些“带刺”的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独特的魅力;家访,是共建家长与老师心连心的平台,是“心灵”的窗口。在我二十年的班主任生涯中,家访故事在我心中一路走来。

  忆往昔,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记得那是二十年前我刚毕业,分配在了家乡的一个小乡村。小乡村地处偏僻,可是学校里的同事都非常善良,淳朴,我们一般都住在学校里。晚上,小乡村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可是生活却非常丰富。吃完饭,我们或是三个一伙,五个一群,走出校门,沿着乡间小路散步。有时,我们会走到一个学生的家门口,看到里面有人,便走进去。家长看到我们进来,连忙热情地打招呼。于是,主妇快手快脚地端出一盘炒鸡蛋,孩子们拎回了一扎啤酒,或是买回了一斤花生,家长还一直埋怨:“我都不知道你们要来,没有什么准备,真是对不起老师了。”那天晚上,我们谈孩子的表现,成绩和发展,非常愉快。学生腼腆站在家长的身旁,我拉着学生坐在我的旁边,真诚地拉拉学生的手,摸摸学生的头。少了拘谨,少了严厉,有的只是亲人般的交流。而家长那看似责怪的语气中却包含了对孩子的爱。一句嘘寒问暖的话语,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不经意的肯定,都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是那样的爱他。回去的时候,走在乡间小路上,我感受到了一个班主任老师朴素而真实的幸福……

  有时候有些学生或是犯了错误,或是成绩退步了,我也会采取这种散步似的家访。拉上三五个同事,无意似的散步到学生家,和家长聊起了孩子的情况。因为我们一边散步一边家访的习惯在这小乡村已经家喻户晓了,家长看到我们来,不再拘谨,不再呵斥孩子,气氛融洽,孩子的戒备心也放下了。于是在看似不经意中,我达到了我家访的目的。家访让我走进学生心里,沟通了师生和家长的感情,家访为班主任工作扬起了风帆。

  看今朝,难道爱已成往事?

  可如今,科技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我们的家访却变味了。通讯的发展方便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分解了许多原本要家访才能解决的工作;一有事情打个电话和家长交谈就解决了,何必就要家访,多止一举呢?现在,绝大多数家长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主动上学校与教师联系的多了;另一方面,新教师中正兴起有事请家长到校“协助”教育的风气。家访,正逐渐地被淡化,悄然隐退。

  而我,似乎也摒弃了家访这一优良传统。学生作业没做,学生打架了,一气起来,直接拨个电话给家长,发一通脾气,家长诚惶诚恐,表示孩子回家会好好教育,似乎解决了问题。可事后一细想,我们和家长沟通了吗?学生的情况解决了吗?似乎都不确定。有一次,一个令我头疼的学生作业又没完成,我生气急了,想也没想,脱口就对学生说:“再不完成作业,我就要到你家里去家访了。”这位学生却嘀咕着:“去就去,我不怕。”旁边一位表现优秀学生却插嘴了:“老师,您顺便也到我家去家访吧,我家和他家很近的。”听到这个学生的话,看着他期盼的眼神,我震惊了。是呀,我有多久没去家访了,曾几何时,我把家访当成了到学生家告状的工具了。每逢家访,老师就在家长面前历数学生的不足,把学生所有的“痛处”毫无保留地告状家长,这令父母十分狼狈,他们往往会一怒之下责骂孩子,甚至用棍棒来教育孩子。老师在工作上也形成一种习惯,绝对不轻易家访,学生有小错便“电访”,学生成了“大错”老师才亲自出马。于是,家访变成了“告状”。这做法令学生不安,家长难堪,也失去了学生心中老师对他们的爱。

  家访是学校的一个优良传统,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少的辅助教育手段,是教师联系家长、了解学生、宣传教育政策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成长必须要老师、家长不断提供使他们成功的机会。只要我们善待每个孩子,我们就会找到最适宜的家访方法。家访,学生、家长请你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