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关注家庭病床服务 节约医患双方资源

28.01.2016  09:07

  福州新闻网1月28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李夏薇)当前,我市大型医院病床经常人满为患,许多患慢性病、老年病的病人长期住院,导致病床周转率下降,加剧床位紧张,不少急需住院治疗的病人“一床难求”。市政协委员、市二医院院长朱琪在《关于发展我市家庭病床服务的建议》提案中指出,应在我市推广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对于可在家治疗的慢性病、老年病等,病人可在家接受治疗,由医生上门问诊,既节约了医疗资源,也方便了病人。

   益处:节约医患双方资源

  大多市民对家庭病床的概念还比较陌生。朱琪表示,家庭病床就是以家庭作为护理场所,选择适宜在家庭环境下进行医疗或康复的病种,如慢性病、康复期病情平稳的病人,特别是老年人,让病人在熟悉的环境中接受医疗和护理。

  “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对医院和病人来说都是件好事。”朱琪说,设立家庭病床,使基层医疗机构保留住一定的病人数,也缓解了大型综合医院床位拥堵现象;而对病人来说,既节省了住院费用,方便家人照顾,也能缓解住院带来的精神压力。

  “目前,我市家庭病床主要依赖基层医疗机构,通过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签约,实现送医送药上门。”朱琪认为,设置家庭病床后,家庭医生可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护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护理培训。“如果病情严重,家庭医生认为有必要住院治疗的,家属可将病人护送到大型医院进一步治疗。

   困难:医疗资源缺乏

  相关机制待健全

  虽然家庭病床对医患双方都有好处,但在我国尚未普及。记者了解到,多年来,我市少数市属公立医院探索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取得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社会效益,但在普遍推广上还存在人才缺乏、设置标准和价格标准缺失以及医保支付机制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医疗资源缺乏是一大阻力。”朱琪说,在大型医院,不少医生日常工作量已经超负荷,根本没有时间走出医院上门行医。近年来,虽然我市社区和乡村卫生机构不断完善,但多数基层医疗机构存在医护人员编制少、人才缺乏、服务能力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阻碍了家庭病床发展。

  朱琪认为,在家庭病床推广中,基层社区医疗机构人才较为缺乏是主要的制约因素。目前我市社区医疗机构存在人员编制标准低、人员待遇收入也相对比较低下的情况,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问题仍然存在。“社区医疗机构人员少,却要承担辖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大量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不仅医疗机构“没准备好”,不少市民也有所顾虑。朱琪说:“除了家庭床位的医保报销少,对社区医生不够信任、纠纷处理没有标准等原因,也让市民宁愿花更多钱去大医院住院,也不愿在家等社区医生上门。

   对策:健全相关鼓励政策

  和规范制度

  如何破解我市家庭病床发展的瓶颈?朱琪认为,首先是积极向国家和省里相关部门呼吁,健全有关家庭病床设置标准的制定、服务规范制度和鼓励政策。在全面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的硬软件基础上,制订家庭病床服务的各项规范制度,如出诊巡诊、双向转诊、患者知情同意等制度,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使处理院外—家庭病床诊疗纠纷有法可依。为鼓励更多医护人员参与,需要出台相关奖励政策,并与医生考核挂钩,让医生更多地服务基层。

  其次,还要整合各级医疗资源,加强综合性医院和基层社区医疗机构的对口帮扶和分工协作。朱琪说,大型医院除了为社区医疗机构提供业务培训和指导外,还应完善会诊和双向转诊制度,“对疑难危重的病人,大型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应及时会诊,需要时,医院应开辟‘绿色通道’,方便病人住院治疗。

  再次,家庭病床的宣传普及同样重要。朱琪说,要通过广泛运用各种媒体的宣传,让市民了解家庭病床的好处,让社区卫生服务深入人心。

   回应:今年将出台一揽子政策

  近年来,我市积极采纳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探索开展有特色、便于推广的居家随访、家庭病床医疗服务模式。主要的抓手是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家庭签约健康服务工作,组建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取得了一定成效。

  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市还将出台一揽子政策,如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机制等,鼓励上级医院的专科医生加入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形成“专科医生+全科医生”的签约团队,并引入可穿戴医疗设备、互联网+医疗等现代健康服务信息化技术,进一步为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工作提供能力和政策保障。

  同时,市卫计委还将积极协调医改、人社、财政等相关部门,解决开展家庭病床服务中遇到的难题,破除家庭病床推广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