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后山宫海丝古渡头 老泉州人祈求平安“敬渡公”

20.04.2016  11:42
鲤城后山宫海丝古渡头 老泉州人祈求平安“敬渡公” - 福建之窗
来源: qz.fjsen.com

  民俗演出,现场很热闹

  4月20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刘燕婷 黄谨 文/图)老泉州人眼里,农历三月十三,是个特别的日子。

  这日,天刚蒙蒙亮,鲤城区南门的后山宫,就热闹非凡——拍胸舞、南音、高甲戏轮番上演。上千名老泉州人,带着金纸、菜碗,陆续从四面八方赶来,祈求平安“敬渡公”。

  昨天,又是一年一度的“敬渡公”,老泉州人欢腾了。

  两块八仙桌拼起来,桌子的一头插着红色金纸,人们带来菜碗,点上几炷香就虔诚地叩拜。“渡公”,并没有具体化身,似乎藏在叩拜人的心里。

  后山宫董事会总监——73岁的李金针说,“敬渡公”的民俗,至少可追溯到明清时期,但渡口的故事,就得从千百年前说起了。

  后山宫面朝晋江,此地是古时的“八舍后尾渡头”,直通晋江水中,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里重要的港头之一。

  古时,从东南亚、中国台湾等地驶来的大船在这里停靠、卸货,而泉州的白糖、德化的陶瓷、安溪的茶叶也从这里装载被运往世界各地。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住在渡头附近的男人大都成了码头的搬运夫,我的父亲,父亲的父亲都是。”李金针说,古时候的搬运夫很苦,劳作没有安全保障措施,时常有人失足滚落江中,被汹涌的江水吞噬。

  为祈求平安,不知从哪朝开始,这里的“讨江人”,每年都要弄点菜碗来这里敬渡头,“渡头公”应运而生,成为平安祈福的偶像,但一直没有具象的化身。

  后山宫门外,一座约两米高的纸大厝相当壮观。有圆拱门,还有帐幔门。纸厝的旁边还支着一处红帐篷挂着“沐浴室”的字样,“沐浴室”四周,绕着古树挂满了纸做的“衣服”、“鞋袜”。

  “这些是为水上无主的亡魂准备的。”后山宫董事会董事长——67岁的吴安龙说,“古时候,每年台风暴雨山洪暴发后,这里的港头都要捡上数十具尸体,人们在敬渡公的同时,也要带上菜肴,撒撒纸钱,安慰亡魂。这个祭祀的民俗也流传至今。”

  原来,在民俗的古传里,亡魂上岸后,需要沐浴更衣,所以才会有“沐浴室”和纸做的“衣服”、“鞋袜”。吴安龙说,下午的5点,是退潮的时间,老人们还要将准备好的祭祀吃食撒到江水中,慰度亡灵。

  拍胸舞、唱南音、高甲戏,古香古色的戏要演到日落时分,这一天,原住在后山宫附近近千户的原住民,从不同的地方赶来参加,大家支起大灶,煮上大锅饭,中午时候围在一起吃饭叙旧,热闹又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