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年客家古村落 中国朦胧诗发源地

21.03.2016  10:54
  

  中新社上杭3月20日电 题:700年客家古村落 中国朦胧诗发源地

  作者 张金川 钟旎 林斯乾

  “目前,我们正在加大对院田古村落和古民居的开发保护力度,打造‘诗意院田,梦里老家’品牌。”福建省上杭县太拔镇镇长黄宜洲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车入太拔镇集镇东南方,“诗意院田”四个大字进入视野,这就是至今已有700年历史的院田村。

  院田村是客家李氏的重要发祥地,2012年被认定为首批全国646个具有重点保护价值的村落之一。村中以清代建筑风格为主,既有“九厅十八井、穿心走马楼”的古建筑,也有庭院式、方土楼、围屋、徽派建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百多位厦门知青来到院田,成就了著名诗人舒婷,留下了一百多首中国朦胧诗的杰出代表作。院田村成为了“中国朦胧诗发源地”。

  在院田村村委会主任李锦发的指引下,走进“舒婷诗院”,记者发现舒婷所著诗篇《寄杭城》与《致橡树》一起被装裱挂在“舒婷诗院”墙上。

  “舒婷诗院”坐南朝北,古朴雅致。院后是绿树层峦,院前是潺潺儒溪河,与“奠攸居”隔水相望。

  “当时舒婷在这里插队的时候,大家经常一起挖地瓜、种田,那时候的生活很苦。”仍生活在村中、现已76岁的黎奶奶,还能向记者清晰回忆起当年舒婷在这里生活的场景。她说,舒婷也曾带着丈夫和儿子,两次回到院田。

  “奠攸居”、“迎川至”、“司马第”规模宏大,院田古村落现存20多幢古建筑,其中已有五六幢完成抢修,其它也在抢修中。

  “村民已经自发加入保护、开发古民居的行列。”李锦发说,下一步将依托院田村现有的影响力,发挥“中国朦胧诗发源地”的文化内涵,拟建“朦胧诗”博物馆,使其成为古村落中的靓丽文化名片。

  去年,院田村举办中秋诗会,吸引福州、厦门、龙岩等地40多位作家、诗人前来吟诗作文。如今,当地政府着力推动院田打造成具有客家特色和人文气息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通过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村民生活环境会更优,生活质量会更高。”李锦发表示,通过院田古村落的改造,不仅能保留原有的古建筑,同时能够让其文化传承下去。

  龙岩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古村落保护专家钟德彪称,“院田村地理环境很好,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深厚,古建筑集中连片;古民居门额多取自《诗经》,起到教人奋进、提升修养的作用。

  钟德彪认为,政府重视对古村落的保护,提出的“诗意院田,梦里老家”切合时代要求,要重视民间文艺的挖掘,为民间文艺传承提供舞台;保护古村落不仅要提高村民的保护环境意识,注重房前屋后的卫生和风水林的保护,保持青山绿水,还要注重文化的保护传承。

  在他看来,院田村可开展以“诗会”为主题的活动,出版相关书籍,打造成影视创作拍摄基地,丰富文化内涵,扩大村落影响。(完)

【编辑:李南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