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不够假章来凑 实习证明造假成公开的“秘密”

01.09.2014  15:00

  ▲在网络上兜售的实习鉴定。

新华社记者公磊摄

新华社济南8月31日新媒体专电(记者王欢、李小波、潘旭)暑假临近结束,很多大学生除了享受暑假时光外,还要交给学校一份重要作业,就是到相关单位参加社会实践,并完成实习证明和实习总结。然而,“中国网事”记者调查了解到,在实习任务的“压迫”下,一些学生不惜造假应付,让社会实践变了味儿。

实习证明造假成公开的“秘密

23岁的许修彬今年7月毕业。去年年底时,学校要求在今年4月份之前完成实习,实习结束后须向学校上交实习鉴定表和实习报告。“这段时间我就一直在家准备考试。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我找了一家公司盖上实习鉴定公章,完成了实习任务。”许修彬说,因为大多数时候,学校不会核实社会实践的真实情况,“盖章”成了一些学生最为看重的。

记者了解到,大学生实习证明造假,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很多大学生找亲戚、托朋友、PS假公章、网上“购买”公章……手法可谓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在某购物网站上输入“实习盖章”四个字后,页面出现50多个相关商品,价格从10元到100元不等。

记者致电一家商户了解到,制作一份含有公章的实习证明一般收费80元。过程是将本人的电子版照片、个人信息等材料发送到指定邮箱,店主制作表格、打印盖章即可。

硬性规定遭遇“水土不服

国内一家媒体曾对1895人进行了“实习证明造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7.1%的人表示当前大学生实习经历存在造假现象;44.1%的人表示实习经历造假非常普遍;而其他27.7%的人则坦言,自己的大学实习经历也是造假的。

至于为何造假,65.1%的人表示为了顺利毕业;50.7%的人认为实习意义不大,就是为了应付学校;47.5%的人表示学校对学生实习方面管理得不太严格,造假更方便。

与此同时,一些高校虽然对学生实习有硬性规定,但是又对社会实践的管理处于“放养”状态,只认公章不顾过程,进而滋生了证明造假的市场。

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忠武认为,很多高校将与实习单位对接等环节交给没有多少社会经验的学生去完成。结果,很多应届毕业生抱怨实习单位难找,或者随便找一家跟自己专业并不相关的单位实习。

社会实践支持体系亟待建立

针对目前存在的实习证明变“商品”、实习成陷阱等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周忠良认为,高校应当在学生实习中引入过程评价,通过各种形式考核学生的实习过程。

王忠武建议,除了加强对证明造假行为的监管、处罚外,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也应反思。首先,应当对社会实践进行“人性化”设计,因人制宜地出台相关规定。例如,针对有些学生在临近毕业时忙于考研、找工作等情况,可以实行“分段”实习的政策,将实习期的强制性规定穿插到大学四年期间的各个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