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定真委员:百年气象站亟需立法保护
中国气象报记者 贾静淅
当下,环境保护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有一种特殊的“环保”——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影视中心总工程师朱定真的提案进入公众视野。他呼吁,国家和地方应立法保护不可迁移的长期气象观测站、尤其是百年气象站,强化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守护宝贵的气候遗产。
百年气象站记录气候生态环境变迁
2017年,中国的呼和浩特、长春、营口气象站以及香港天文台,被世界气象组织认定为全球首批百年气象站。中国气象局也正组织认定中国百年气象站,划分100年、75年和50年历史三个等级实施保护。
全球气象界如此重视台站保护,与其极端重要性密不可分。“说气象站是气象工作的‘命根子’,一点也不为过。”朱定真说,气象站是气象探测的主要手段,从天气预报到气候变化评估,都要依赖它们提供的最基础数据,且这些数据必须连续、准确。
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气象站,则更为宝贵。世界气象组织将其视为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气候遗产。徐家汇观象台从1872年开始,持续140余年的气象观测从未中断;长春气象站始于1908年的完整气候资料,见证了生态文明的进步;营口气象站曾借助风压板人工判断风速,百年发展历程烙刻着科学、技术和文明进步的印迹……
“百年气象站作为长期气象观测站的典范,蕴含着当地独特的生态文化信息,为气候变迁、生态变化留下了珍贵历史数据,科学、历史、人文价值都极高,必须重点保护。”朱定真说。
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现状堪忧
珍贵气象数据的积累,得益于对气象探测环境的严格保护。
《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对气象台站的环境标准做出了明确规定。例如,按照世界气象组织的统一标准,国家基本气象站与周边障碍物的距离不能小于障碍物高度的10倍。也就是说,如果气象站周围有5米高的楼房,那么这些楼房必须建于50米开外。
然而,此类“环保”并非易事。朱定真告诉记者,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许多原本建设在郊区的气象站,可能被纳入城区内部,探测环境遭到破坏。截止到2017年4月,因附近存在违规建筑物而导致探测环境遭遇实质破坏的气象台站,全国共有51个,破坏率达2%。
“一些台站被迫‘搬家’,探测环境也随之变化,直接影响其长期历史序列资料的连续性和均一性。”朱定真说,从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全国地面气象观测台站迁移率达17.8%。其中不乏有较长历史的气象台站。
通过立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
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早已明确规定,禁止破坏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但是各地重视程度不一,立法和执法力度还很不够。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屡遭破坏,这一问题需要从制度和法律层面解决。”朱定真说。
一些地方政府已开始行动。2017年5月,山东省政府发文,将泰山、成山头、长岛气象站确定为全省第一批不可迁移气象台站。这意味着,3个气象台站永久不可迁移,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朱定真认为,此类做法值得推广。尤其是对于百年气象站的保护,需采取更加强硬的法律手段。“不仅要保护其探测环境,还要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一样,给予不可迁移的立法保护。”
他建议,国家和地方应通过立法,将百年气象站等具有重要科学和历史价值的气象站纳入不可迁移名录,实施永久保护,为保护气象台站创造良好的法治和政策环境,确保全国长期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的稳定性、标准性、代表性。
此外,朱定真认为,气象部门应抓住世界气象组织认定百年气象站的契机,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开展宣传;与相关国家和组织合作,追回因战争等原因流失的历史气象观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