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声民歌大赛甘肃开幕 官方整理40万首民歌
6月26日,第七届中国原声民歌大赛在甘肃和政开幕,来自广西、湖南、贵州、云南、新疆等18个省市区和全国16个高等院校的35个代表队参赛。图为身着民族服装的少女组合。南如卓玛 摄
中新网甘肃和政6月26日电 (南如卓玛魏建军)26日,第七届中国原声民歌大赛在甘肃和政开幕,来自广西、湖南、贵州、云南、新疆等18个省市区和全国16个高等院校的35个代表队参赛。
据悉,中国原声民歌大赛已成功举办七届,官方出版民歌四万首。中国国家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接受记者采访称,官方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鼓励大众的创作以及多样性文化的交流。同时,鼓励社会重视自己的传统,鼓励中国文化面向未来的时候,一定了解自己的“根”。
李松向中新网记者披露,国家文化部历经三十年,收集整理全国民歌40万首,目前正在“数字化”保护原声民族音乐,该中心正在建立数据库。
当日,和政县松鸣岩景区人山人海,来自全国各地参赛队的民族服饰令人眼花缭乱,街边的小店里传来的花儿声音不绝于耳。
李松说,“西北花儿”是流传于汉、回、东乡、撒拉族等民族间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族音乐,在甘肃和政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唱腔和表演形式。据悉,2009年,花儿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很多民歌濒临失传,但看到西北花儿在百姓间广泛传承流唱,给人一种希望”。李松说,老百姓创造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歌文化,不能靠几个大家、明星来托起传承的希望,更重要的是老百姓。“而当下的社会文化生态,整体上把这种民族大众的创造艺术边缘化了”。
李松说,如今社会更强调明星、知识分子以及媒体。“但出现了同质化的趋向,都听流行歌曲,淹没了原声民歌的声音。”
李松介绍,目前,官方除了“数字化”保护原声民族音乐外,还通过培训学院派民歌艺人等方式传承和保护中国原声民歌。来自新疆的哈萨克族姑娘珠丽杜牧·巴格达提就是此次参赛的“改编组”。她告诉记者,她是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多年学习传统民歌基础知识后,才有“资格”改编。
“民歌注重保留传统,像梁祝、小提琴、黄河都有强烈的民族元素。”李松坦言,目前,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空间非常小,国际影响力远远不够。
令他焦虑的是,随着生活的变化,很多培育民歌的“土壤”逐渐在消失,比如劳动号子,不伐木了也不唱伐木号子。他认为,要从学校教育和社区入手,靠青年人对原声民歌的认同和认知才能传承。
据悉,此次活动是由国家文化部、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厅、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承办。临夏州委副书记、州长马学礼在开幕式上说,原声民歌是中国文化的民族符合,此次民歌盛宴将推动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完)